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2387|回復: 7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重溫郭博士的:中西醫結合

[複製鏈接]

777

主題

0

好友

4511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5-5-12 09:01:5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peterau 於 2015-5-12 09:53 編輯

這是中西醫的精華,希望大家視之位珍玉,讀熟佢,和廣傳給朋友,感謝。

https://youtu.be/PVItucGbloM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2

主題

1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沙發
發表於 2015-5-12 10:10:40 |只看該作者

感謝分享!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0

好友

1647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板凳
發表於 2015-5-12 10:15:57 |只看該作者
感謝博士及有關出心出力義工等人。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5

主題

0

好友

1568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地板
發表於 2015-5-12 12:14:51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5

主題

0

好友

1568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5#
發表於 2015-5-12 12:22:47 |只看該作者
政府正籌備在將軍澳興建本港首間中醫醫院,並擬交由非牟利團體營運。將中醫服務由門診擴展至住院,對市民和業界皆屬喜訊。然而計劃細節亦非毫無爭議,建議中提到以中西醫協作及自負盈虧的方式運作中醫醫院,便招致不少中醫界人士質疑。早前更有六十名中醫師聯名撰文,指如果照搬內地「中西醫結合」模式,可能令正統中醫邊緣化,認為要真正做到病有所醫,必須以公營方式,中醫主導。[1]

業界對成立中醫醫院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無論是醫院營運模式,還是人手配置的複雜性,均可從中港兩地的中醫體制窺探一二。

從基層護理到住院服務
本港醫療體系沿襲英國,一直以西醫為基礎。醫院管理局(簡稱「醫管局」)下42間公立醫院、醫療機構和121間門診按所屬地域劃分為七個醫院聯網,構成公營醫療體系。探尋中醫發展的行走軌跡,1999年,《中醫藥條例》的制定,為本港中醫藥規管及發展奠定了法定框架。2001年當局表明會將中醫藥引入公營醫療機構,長遠期望中西醫藥在公營醫護體系內能夠互相配合使用。[2]

中醫發展卻較預計緩慢,現時中醫工作仍集中於基層護理及普通科門診服務的層面,並以私營市場更為活躍。2000年政府曾表明,最終目標是提供中醫藥醫院服務,因此計劃先試辦中醫門診。[3]2003年醫管局首間中醫門診投入運作,政府設想在2005年年底前,共開設18間中醫門診,結果當年只達目標一半[4],第18間要到今年才啟用。[5]

去年當局成立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在既有的中醫藥規管制度基礎上,研究設立中醫住院服務、促進中醫藥研發及鼓勵中西醫結合治療等措施的可行性。[6]時隔一年,今年年初發表的施政報告公布,當局已預留原本作私家醫院用途的將軍澳地皮,作中醫院之用。[7]

中西並行 誰主誰次
傳統中醫是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望、聞、問、切四種診法解讀身體病患,可以看成是一門哲學。西醫則依靠儀器設備診斷病情,理論基礎是科學。本地醫療體系如何兼容兩者,是一項挑戰。

政府稱,考慮到本港醫療體系以西醫為主,中西醫協作的模式在目前相關法例及行政框架下最為可行。但該種模式之下,中醫主導還是西醫主導尚存爭議。目前有20多間公營醫院提供中西醫結合服務,但住院病人只能在西醫批准的情況下才可接受中醫治療。由於中西醫長期缺乏溝通,中西醫病歷資料尚未互通[8],不少西醫對中醫認識不深,病人由申請至轉介一般需時一個星期,可能錯過中醫治療的最佳時機。[9]因此業界希望中醫醫院能夠推行中醫先行,西醫輔助的方式。

醫管局現正籌備推行「中西醫協作項目」先導計劃,由中、西醫專家組成的小組,就中風康復、下腰背痛症及癌症紓緩治療三個病種擬訂臨床方案,希望有關經驗日後可應用在中醫醫院內。[10]該計劃預計在今年年中啟動,並於以西醫為主的公立醫院進行,最終能否探索新徑,解決上述中西醫缺乏溝通所造成的問題,值得關注。

「中」學「西」用
或許有人會問,交由中醫主導,問題不就解決了嗎﹖不管這是否靈丹妙藥,但本地中醫師對醫院運作並不熟悉,由他們主導的中西醫協作,必須考慮這些管理問題。聘請富有經驗的內地醫師,可能有助管理。事實上,目前醫管局中醫診所的高級醫師,大部分也是從內地聘請的老中醫。[11]

問題是,現時內地中醫院其實也稱不上由中醫主導,而是大多採取「中西醫結合」的模式,以中、西醫混合治療,因此出現不少西醫臨床為主的「中醫主任」,用儀器斷症的中醫師亦大有人在。用業界的話說,「牧師管寺廟」的現象已是常態。多年前亦有內地醫生抱怨,學的是中醫,但西醫知識和英語佔據醫師考核內容的一半,實習階段也多數輪轉於西醫病房。[12]

有中醫師甚至指稱,為了升職,中醫師要爭先發表學術論文,分薄訓練中醫基本功的時間[13],「中醫博士不會用中醫治病」的現象普遍存在。[14]若以上各種說法屬實,由這些「中醫」主導香港的中西醫協作,只會令人憂心。

說到底,內地中西醫結合之路也在摸索階段,香港如何取之精華,將會是「中西醫協作項目」先導計劃的重大挑戰。

自負盈虧 虧了誰
至於中醫醫院的運作方式,目前尚在探討,政府初步意向是交由非政府機構以自負盈虧形式營運,並承諾採用非牟利模式,充分照顧病人的負擔能力。[15]醫院也會同時擔當臨床、教學和科研職責,與目前醫管局轄下中醫診所的功能相似。

醫管局轄下的中醫診所,由醫管局統籌中藥配劑及管理電子臨床管理系統,非政府機構負責日常運作,診所的培訓和研究計劃,則由大學負責。[16]名義上為公營,政府對中醫門診服務的補貼率卻只有50%,不計科研元素,更僅為37%。[17]換句話說,其餘部分診所須自負盈虧。

當局曾經表明,無意大幅補貼中醫診所,衝擊私人市場。因為私人執業的中醫藥服務已頗為全面,收費亦為市民所能負擔。相對公營西醫,醫管局中醫門診的診治費用較高,每次繳費120元(包括診金80元和藥費40元),公營西醫普通科門診一次則只需45元。[18] 要維持經營,部分中醫診所管理者被指要一邊壓低經營及藥物成本,一邊要求醫師跑數,忽略了醫教研的使命。[19]

參考中醫診所面對的問題,中醫醫院要在自負盈虧的壓力下兼顧教學、臨床實習及科研,實屬不易。

由非政府機構營運中醫醫院,也會面對另一問題,就是一旦病人出現緊急情況,醫院該如何處理﹖遇到這些狀況,急診、化驗檢查等傳統西醫診治方式,仍有存在的必要性。即使同區的將軍澳醫院能夠分擔急症需求,但程序不見得簡單。屆時兩間不同制度和管理方式的醫院如何合作,例如醫療事故的責任怎樣分配,需及早釐清。

本地人才恐難消化
開設中醫醫院亦需問,醫師從何來﹖這個問題,表面看是不用太擔心的,因為本地已有不少相關的高等學歷課程,予香港學生報讀。本港首個中醫學學士學位課程於1998年開辦,2003年見證了第一批中醫專業畢業生。現時大學資助委員會下有三間大學,包括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便有提供六年全日制中醫學士課程,每年招收約90名學生。[20]

此外,內地亦有不少中醫藥大學招收港生。以2014/15學年為例,參與「內地部分高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計劃」的75所高校中,有十所為中醫藥類大學,共計劃招收659名香港學生。[21]

中醫師供應無憂,教人擔心的反而是,近十年本地人向中醫求診的比例有下降跡象,日後市場或會無法消化接踵而至的畢業生。綜合政府統計處在2003年至2013年間的多份《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顯示,向私家西醫求診的次數佔整體就醫次數的比例相對穩定,維持在55%以上。但同期向中醫求診比例,卻由2003年的19.6%,減至去年的12.8%。

公營診所醫師流失
但另一方面,人才可能過剩並不代表將來中醫醫院的人手必然充足。有中醫師指出,醫管局中醫診所每年都未必能招聘足夠的本地畢業生。[22]醫管局中醫部數字亦顯示,具三年臨床經驗以上的中醫師流失率,高達15%至20%[23],遠超公立醫院的整體流失率(3.9%)[24]。

新人不願加入,舊人嚴重流失,有指是因為這些診所的薪酬普遍偏低,又不屬於醫管局的職系架構,難以吸引人才。事實上,現時本地註冊中醫、有限制註冊中醫、及表列中醫共有9,000多人,當中絕大部分都在私營診所執業,於醫管局中醫診所執業的,只有200餘人,佔總數不足3%。[25]

這固然跟私營市場所佔份額較大有關[26],但如前所述,中醫師有供過於求之勢,若醫管局的中醫診所仍然出現人才荒,狀況便會十分尷尬。中醫醫院落成後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出現,而又不衝擊私人市場,也會是一道難題。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5

主題

0

好友

1568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6#
發表於 2015-5-12 12:45:51 |只看該作者
       
               
                
遠古時代 (公元前2200年)


原始的部落
在這時期,中國版圖上已形成不同的部落,起初始祖居民穴居 野外,為生存必須與自然界鬥爭。在尋覓食物過程中,他們發現某些食物能緩和身體不適,但某些食物有毒性,能引致死亡。火的應用對 當時穴居部落起了重要的改變,熟食不但縮短消化食物的過程,而且火能禦寒、照明、驅散山洞中的潮濕,改善居住的條件,自然也減少了疾病。當時人們利用熱石取暖時,發現以石頭烘烤


火的應用

巫醫
不同的體表部位可以舒緩某些不適,另外亦發現利用骨針捶擊特殊位置可舒緩某部位的痛楚。這些經驗奠定了草藥、鍼灸治療的基礎。

當時雖沒有醫生這種專職,但一些專長這方面技能的部族成員被尊稱為"巫",因為他們治療時往往結合巫術。

黃帝與炎帝

相傳這個時代有兩位傳奇人物,黃帝與炎帝(又名神農)。歷史學家雖不能確定他們是否真正存在,但可以確定他們的年代大概是公元前2500-2700年。兩人都被認為是中醫藥始祖之一,對中醫藥貢獻良多。


神農像
這兩位人物被認為是兩本中一一醫巨著的作者;《黃帝內經》及《神農本草經》,此著作現今仍為人們廣泛應用。據歷史學家估計此乃托古之作,在古時人們喜歡將受尊重的老師或重要人物指定為某著作的來源,其實他們並非真正的作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7

主題

0

好友

598

積分

高級 會員

7#
發表於 2015-5-13 10:41:30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主題

4

好友

1154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8#
發表於 2016-11-9 15:59:18 |只看該作者
謝謝分享
富始一元,誠自一心.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11-16 09:27 , Processed in 0.021134 second(s), 18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