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2464|回復: 6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無分別心與無分別智

[複製鏈接]

887

主題

2

好友

9579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
發表於 2019-3-21 09:54:25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無分別心與無分別智
黃國達

阿含經有無相三昧,般若經強調無相、無分別,禪宗的信心銘有:「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可見「無分別」是修行的重要課題。在修行的過程中,許多人也曾有過無分別的體驗,但無分別的真正意義為何?實有待釐清。

有些人在靜坐、念佛、參禪中,聽到引磬、鐘聲,忽然妄念脫落,寂然清淨,心不染六塵而歷歷分明;或者,坐在急駛在高速公路的車上,旁邊的景物飛快流逝,心念頓然靜止,一片空靈;或是,在瀑布下悠閒地散步,傾聽水聲;或是,在海邊石上端坐,欣賞海濤聲,頓然忘我,融入一片清澈。因為分別心暫歇,有些人以為這是開悟,或是見到空性,其實,這只是無分別的定境,只是不以特定的境相為所緣,而安住於「無想」而已。

心識的功能就是「了別」,有分別才能認識事物,例如:有了對顏色的認知,才能知道紅藍黑白,正確辨認。一般人所體驗到的無分別,其實只是「無想定」或是「無相三昧」——於一切相不作意,或專注於「無相」。這些都是思想停止,而知覺仍在,不起念去區分。但般若智慧的無分別,卻是「分別相不可得」,「分別相如幻化」——所有的分別相都只是方便施設、約定成俗而已。

所以無分別的定(三昧)與無分別的般若智慧是不同的,主要的區分在於:定的所依是於相無念,而慧的所依是一切相的「無自性」。

相與性不能混淆,例如以紅色和藍色來說,在現象上的確是有分別的,如果心不去分別它,那只是意味不再起第二念繼續加以分析、比較、推論、歸納、喜好、厭惡、追求、拒絕等「受」、「想」、「思(行)」的心念,並非連「識」的作用也取消了。這是於相有分別,而不起念頭分別的定境。

而般若智慧,卻是透視紅、藍色的本質是因緣生、無自性。它是由物質、光波頻率、視神經及心理的認識作用,共同呈現的差別相,並沒有所謂紅色或藍色的實體可得。這是在法性上的無分別智。

由於定與慧的差別,在無分別的體驗上,無分別定是局限的,抑制心念的,雖然因為受想行的功能暫停,可以清明地覺知當下,但受想行一生起,無分別心就消失,所以它是緣生緣滅的無常生滅法。

而無分別智,雖也要止觀來促成,但在分別智成就時,它是不妨礙受想行的作用的,所謂「念念心數起,菩提恁麼長」,「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一切法在本質上的分別性不可得,甚至連受想行的心也是如幻如化,所以心靈是自由的,不受定心與散心所局限的。

以無分別智見到諸法空相,雖知紅藍色的差別相,亦知因緣改變時,如物質起化學變化,顏色是會改變的。因為對法的認知是活潑潑、不僵化的,以無礙的、豐富的眼光看待當下的每一件事物,所以一方面可以很容易地接納它,同時知道它潛在的可能性。例如,吉祥如意是令人喜悅的,卻也可能使人沈迷、墮落;凶險失意令人喪氣,卻正可以振奮精神,激發潛能。幸或不幸並沒有絕對性。

正因為有這樣寬闊的視野,所以有包容心,能尊重不同的意見,容納多元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不會在意識形態、種族優越感、性別歧視上鑽牛角尖。在日常事務中,容許不同風格的作法,這在四攝法中,才可由「同事攝」而廣度眾生。

破除事物的絕對性,正視事物的相對性,體悟因緣的多面性、可能性,由此建立各種方便善巧,適應各種不同的性格、情境,建立不同的名相,說種種不同的教法,展現分別智的妙用,而又不執取法相,這是空有無礙的真諦。
要怎樣進入無分別智?光是無分別定是不夠的,必須以止觀契入般若智慧,才能照見空性,了達一切法的無分別性。

止就是奢摩他,是修定;觀就是毗婆舍那,是修慧。一般人修行,或是順著舊模式,摒除雜念,企圖作到「一念不生」;或是了然「無常、無我、無自性、緣起、畢竟空」,卻不能真實地見到。除此之外,或散心思惟,或一片茫然,像迷路一般,不知如何下手。

觀慧是一條全新的方向,既不是一味地不思惟分別,也不是簡單地用佛法的名相直接套上去。恰當的分別是必要的,分別什麼?分別「自性不可得」,觀察「自性有或無」。
什麼是「自性」?就是自有、自成、孤立、不變、不依因緣的存在實體——這是虛妄不實的錯覺。當我們帶著預存的概念、知見、記憶、思想來看事物的時候,「自性見」就隱含其中。可是諸法是依因緣的關係條件而變動的,從來就不是自己可以決定自己,或天生如此的,所以諸法實際上是「無自性」的。

止觀是漸修法門,可以由易而難、由近而遠地觀察。比方說:街上的霓虹燈,紅藍交替地閃現,變幻不定,你當然知道紅藍色都是沒有實體自性的。但是招牌上的藍底紅字,卻看不出它的無自性,必須以思考分析:當招牌老舊,油漆脫落,就褪色了!在有色的燈光下,就不再是藍色或紅色了!所以是無自性的。

就在無分別定的當下,拋棄任何預存的概念、知見、記憶、思想,直接看那紅藍黑白,人來人往,以及內心情感、思緒的流動,當下的一切界限、框框消失,融然一味,如真似幻。這時候,您將發現,附著在境相上的概念分別,只是存在於自己心中的「自性見」而已。

不過,存在心中的「自性見」,似乎是牢不可破的。去了一個又換一個,沒有見到當下無自性的紅藍黑白,人來人往,以及內心情感、思緒的流動,反而多了「無自性」、「緣起」、「畢竟空」、「真如」的意象蒙在上面,真是麻煩!這時,警覺地觀察有沒有這一類的「所知障」介入其間,如果發現就要揚棄、放下,直觀當下。

如果無法揚棄、放下,改用質疑、追問的方法觀察:紅真的是紅?藍真的是藍嗎?直覺常常是不確實的,概念意象只是虛擬而不是實體,就像幾何學的虛線而不是實線。紅與藍存在於因緣的關係條件中,唯有假名,沒有自性——這是無分別智。

止觀的重點在於:觀察本質,而不是將目光停留在紅色或藍色的現象上;見法性,而不是見法相。見法性是無分別智;見法相是分別智、妙觀察智。互不相妨,相輔相成,是為中道的智慧。

由無分別心到無分別智是以止入觀,由定而慧的方便,要能明辨性、相,才真能「善滅諸戲論」,「常遊畢竟空」,同時又能明見緣起如幻的萬象呢!

https://www.yinshun.org/Enlightenment/2001/2001jan/2001jan5.htm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1

主題

0

好友

3457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6#
發表於 2019-3-22 11:50:50 |只看該作者
我覺得無分別心就是不論你對不同階層的人都一視同仁、而且境轉心不轉、順境逆境也處之泰然。

無分別智就是有了無分別心後、念念是正念、即使對著一塊普通石頭也可引發出無限智慧。處處是道埸、任何地方都是修行的地方。每個人、不論正邪、都成為你的導師!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

主題

0

好友

3098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5#
發表於 2019-3-21 19:11:41 |只看該作者
雖然此刻未能成為博士的學生,但香港及各地均有無數幸運兒有機會做博士的學生,將博士的學問傳承下去,念及此處,心生隨喜不已。
這個事例幫到你嗎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7

主題

2

好友

9579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地板
發表於 2019-3-21 17:26:20 |只看該作者
我是為了一個問題想唔通, 才找到這篇文章看的。但睇完都仲係唔係幾明, 想請教各位網友大德。

如果「五蘊皆空」, 對外來感受沒有愛惡嘅分別, 我仲點會識笑呢?


又或者咁問, 一件睇通咗嘅事, 就如一個聽過無數次、笑過無數次嘅笑話一樣, 個笑話嘅暗格都知道晒了, 仲點會識笑呢? 如果唔識笑, 又如何給他人帶來歡樂呢?

請各位大德解我困惑, 謝謝。

柱民.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

主題

0

好友

3098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板凳
發表於 2019-3-21 13:13:28 |只看該作者
係啊,正確的法理固然重要
空有理論,沒有行動如練功
永遠都係原地踏步位置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主題

1

好友

2807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沙發
發表於 2019-3-21 12:05:13 |只看該作者
wongs 發表於 2019-3-21 11:26
我會這麼想 :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念念無我
大概亦可殊途同歸

好多啲計數仔幫自己老母做家務都要講價,
叫你做嘢你就「哦」一聲就去做叫「直心」…
無分別心?講就得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

主題

0

好友

3098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樓主
發表於 2019-3-21 11:26:38 |只看該作者
我會這麼想 :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念念無我
大概亦可殊途同歸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11-16 16:03 , Processed in 0.019543 second(s), 20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