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3181|回復: 4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何要學習南傳佛法

[複製鏈接]

837

主題

0

好友

9918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4-4-13 22:42:3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为何要学习南传佛法?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佛法只有一种,但是因为师承与地域的差别,而有了各派的佛法。大乘佛教于公元一世纪左右产生后。认为修行者若只是为了求得自我解脱是自私的,应该极积修持成佛,普渡众生,让更多的人脱离苦海。令无量众生从生死苦海达到菩提涅磐的彼岸,成就佛果。这大众派把只求自我解脱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为小乘,而自称为大乘佛派。目前大乘宗派主要有净土宗禅宗,天台宗和密宗。我们对汉传的大乘佛法已有超过两千年的传承与修习,自不待多言。自从网络开发与讯息普遍之后,南传佛法也已逐渐传扬开来。佛教本发源于印度,后来先向南方传播开去,以斯里兰卡为中心,再向东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各国和中国的云南,这是属于南传的佛法,因为以巴利语为主,尊重上座比丘,所以南传佛教也称为上座部佛教。它在世界各地吸引了不少信徒,尤其是年轻的佛教徒。
  到底南传佛法有什么值的我们学习的地方呢?本文将从下面几点来探讨它。
  1.佛陀的传承
  巴利圣典是现存的最古老的佛典。梵文在公元开纪时才出现在印度,巴利圣典至少比梵文大乘经典早了两百多年,在迦腻色迦王(Kaniska)时的第四次佛经结集也认为佛陀的话是记载在巴利圣典中。汉传的四部阿含经同样的也保存了许多古老的佛典,但是被汉传佛教贬低为小乘而被遗忘了两千五百年。
  南传佛法所教授的佛法,信众遵随佛制的戒律与佛法修学,两千五百年来没改变到。南传佛法朴实的教义,是以八正道的修学为主,法义上的十二因缘、四谛的苦,集,灭,道、是用以破除我们对五蕴、六入处等的执著,这些都有法次、法向;修道的三十七道品中的七类如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就是法次、法向。辅以四梵住的慈,悲,喜,舍,来修学的,并以自身的体验来印证四圣谛。每一个修行人不论是出家、在家都可以随自己的能力范围和生活的方式,亲身实践八正道来提升自己,以便减少烦恼的困扰和贪嗔痴的束缚。
  佛陀的教法是用来度人得到和平与安乐、达到寂静与涅槃。佛教整个教法以此为中心,不为满足个人的好奇心,或是参与玄谈,谈论与解脱烦恼痛苦无关的事。在[相应部]V.370里佛说∶「诸比丘!我所知道的许多事物,我并没有告诉你们,我只告诉你们极少的部分,为什么呢?因为它们与梵行无关,不趣厌离,离欲,解脱,寂静,不导至全面认知,园满智慧,和涅磐。因此我不告诉你们那些。」
  2.纯朴的教法
  佛陀在世时根本没有什么上座部,大众部等,也没有什么南传,北传,大乘和小乘的分别。部派佛教的出现是因为对法与律的诠释的差别所致。僧团当时在教理和戒律上皆是一致,没有多大的差异。南传佛法是肯定我们个人的修行,不依赖佛、菩萨、护法神等的参与,这一点是具有极积的意义的。
  教派的争辩是无谓的,大乘和小乘的分别是大众部佛教徒强加的分法,上座部佛教徒否认这种分法。从律藏来看,属於上座部系统的律有[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巴利律];属於大众部只有[摩诃僧只律]。虽然在经典里[根本有部律](卷45)及[杂阿含769经]曾提到大乘之名,这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在[杂阿含604经]以修行四摄法的称为大士,在[增一阿含经](卷19)也提到大乘的六度;但这些都是部派佛法,不是佛陀在世时的原始佛法,根据口耳传授世代相承的原始佛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北传佛教在理论的发挥上可说超过了南传佛教,但在实践上,我们不可以一概而论,认为北传地区就是大乘的,而南传地区就是小乘的;这些都是无谓的,现在中国佛教空前兴盛的是念佛,素食与空谈,这可以从网页上的言论上清楚看到,而对生老病死的切身问题都没兴趣了。
  我们要知道,佛说∶「这个身体,从脚跟上,从头顶下,为皮所包,充满不净,这身体有:发、毛、爪、齿、皮、肉、腱、骨、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大肠、小肠、胃中物、粪、脑。胆汁、痰、脓、血、汗、脂、泪、膏、唾、涕、关节滑液、尿。这个身体,从脚跟上,从头顶下,为皮所包,充满不净。」(长部2)这才是我们要赶快认识的,我们被它长期骗了,当成是自己!
  在[相应部.蕴相应.自洲品1经]里佛说:「诸比丘!愁、悲、苦、忧、恼由何而生?由何而现耶?诸比丘!于此处有无闻之凡夫,不见圣人,不知圣人之法,不顺圣人之法,不见善知识,不知善知识之法,不顺善知识之法。以观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彼人于色变易、变异,彼人因有色之变易、变异而生愁、悲、苦、忧、恼。观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 观想是我,我以想有,我中有想,想中有我。…… 观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 观识是我,我以识有,我中有识,识中有我。彼人于识变易、变异、彼人因有识之变易、变异而生愁、悲、苦、忧、恼。」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7

主題

0

好友

9918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沙發
發表於 2014-4-13 22:43:36 |只看該作者
  3.清晰的教义
  南传佛法教义简单朴实,义理清晰,不含迷信色彩,不依赖宗教仪式,或是祈求天神护法;充分肯定个人的学习能力,循序渐进修习、彻底开发我们心灵里宝贵的智慧和慈悲;于今生人世、讲求踏实、明白因果业报的道理,寻求向善觉悟的道路;净化我们人生的生活。佛说∶「我们是业的主人,是自己业的继承人,由自己的业而生,是自己业的亲族,依自己的业支撑而活,不论我们造何种业,善的或恶的,我们必将去承担。」([增支部5.6.57])
  我们修行要先了解佛法的法义,修行的次第以及修行的目的,修行目的就是要脱离烦恼和痛苦,而不是要成就什么,获得什么,只是要得到解脱而已。
  消除老病死的路,这是佛发现的,世上这么多的宗教,没有一个直接处理这个大问题。佛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世尊告诉比丘们∶ 「比丘们!有一个人在森林中迷失了,偶然发现一条古人的道路.就沿着走下去。终於发现了一座古城邑。这古城为园林所围绕,池塘里浮着美丽的莲花,那是一座令人心旷神怡的古城邑。
  这个人就去禀告国王说∶大王!我在森林中迷失了,偶然发现一条古人的道路.就沿着走下去。终於发现了一座古城邑。这古城为园林所围绕,池塘里浮着美丽的莲花,那是一座令人心旷神怡的古城邑。大王可以在那边重建一个城邑。国王听了,很感兴趣,就派大臣到那里建造。后来那个城邑,人口增加,极为繁荣。
  比丘们!同样的道理,我也发现正觉者所走的古道。古时正觉者所走的古道是怎样的呢?那即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比丘们!我从这道路走,不久,就知道了老病死,也知道了老病死的缘因,灭除了老病死,和实现灭除老病死之道。
  比丘们!我知道了这方法,就将这方法教示比丘、比丘尼,以及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所以这方法为许多人所知道,人口增加,极为繁荣,以至今日」([相应部12.65]城邑)
  4.渐进的道阶
  在[杂阿含364经](卷14,大正藏2册, p100c)里记载∶「若比丘於老、病、死。生厌、离欲、灭尽向,是名法次法向。如是生,乃至行。生厌、离欲、灭尽向,是名法次法向。」在[杂阿含27经] (卷1,大正藏2册, p005c)里记载∶「比丘!於色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如是受、想、行、识,於识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这才是正确的修行道路。
  佛法修道的四个层次的开展,即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这在[杂阿含843经]里称作入流分:「有四种入流分;何等为四?谓亲近善男子(善知识),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为四?谓于佛(成就)不坏净(信),于法不坏净(信),于僧不坏净(信),圣戒成就。」
  在[中阿含.食经]里举出修行的次第是:「如是善人具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
  5.真理的显示
  我们凡夫对人生的生、老、衰、病、死苦常视若无睹;佛对波斯匿王言:死亡像四座大山(老、衰、病、死)从四方面压来,无人能幸免。([相应部3.25山之比喻] Pabbatopama Sutta)就算波斯匿王出动象军、马军、步兵、军师、或以国库藏金来贿赂等,亦无能制止死王。波斯匿王听了,对世尊说∶「世尊!面临这种情况,没有什么待办的事。唯有信奉三宝,但愿尽有生之日,布施行善,累积功德。」
  大乘佛法要普度众生,这是极高的行愿,让众生脱离苦海。到达涅磐的彼岸,成就佛果。但我们若不学好佛法,若不从佛的生平故事来看,就会连佛都批评了,佛只度有善根的有缘人而已,无缘的众生,佛只为他们种下将来得度的因缘吧了。佛在他的自己色身坏时,也要舍去色身而入涅磐的。佛在世时有一位大富翁摩诃丹那(Mahādanā) 的儿子,从年青到老时纵情欲乐,老时心都不能定下来,他没有遇到佛法僧三宝,更遑论解脱了。针对这曾有善根的人,佛对阿难说:「若他青年时成为比丘,必证涅槃;中年时成为比丘,会证悟阿那含果(三果),生净居天证涅槃;若老年时成比丘,会证一来果 (斯陀含)或初果(须陀洹),不再堕在四恶道。」他原本有这些善根,但他都错过了这些机缘而没珍惜。
  在[一切都在燃烧经āditta Pariyaya Sutta]里佛为事火的三位迦叶兄弟和他们的一千位徒众这么说:「比丘们!一切都在燃烧!是什么在燃烧呢?眼在燃烧、色相在燃烧、眼识在燃烧、眼触在燃烧、眼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在燃烧。它是如何点燃起来呢? 我宣示它是由贪欲、瞋恚、愚痴、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而点燃起来。
  比丘们应如是观,圣弟子于眼生厌、于色相生厌、于眼识生厌、眼触生厌、眼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生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意识、意触、意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生厌。生厌故远离,远离故解脱,解脱故自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知道这一切都在燃烧,若能断欲念,则一切连带而来的不善心所亦得断,那么燃烧之火就熄灭了。他们听完后都证得阿罗汉果。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7

主題

0

好友

9918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板凳
發表於 2014-4-13 22:44:15 |只看該作者
  6.真正的佛法
  不过不要以为南传的佛教就是最原始的佛法,原始佛法是没有记录的,完全是口语的对答,没用到文字,这在今日网络的时代已不可能。南传佛法是部派佛教时期的佛法,部派佛教的出现是因为对法与律的诠释的差别所致。虽然南传佛法也含有真正的佛法,同时比北传的佛法还要纯正的多。但世人争强好论,耗时费力。只要大家依法来修行一段时日,就再也不必多费口舌了。
  在[马血天子经](Rohitassa Sutta)里马血天子问佛有没法子到达世界以外,而不必再受生老病死之苦。佛告诉他说∶「我告诉你,朋友!这是不可能到达世界以外而不受生老病死之苦,然后再生的。但同时,只有结束生老病死之苦,才能到达世界以外。而就在你这有见识的六尺之躯,我宣言,这就是世界,世界的起源,世界的灭,以及导至这世界的灭之道。」
  佛说∶「善男子,难道你没见过这世上的男人或女人,年长,八十,九十,或百岁,衰弱,突脊,弯曲,扶着拐杖,步履蹒跚,动摇,青春早已逝去,牙齿脱落,头发银白,秃头,皮皱,手脚充满斑点。难道你没想过你将来也要老去,逃脱不了这厄运吗?
  善男子,难道你没见过这世上的男人或女人,长期卧病,为病所困,极重病,卧在自己的尿粪中,要他人扶着起来,要他人帮他躺下。难道你没想过你将来也要生病,逃脱不了这厄运吗?
  善男子,难道你没见过这世上的死去的男人或女人,死了一天,两天,或三天,肿胀,青瘀色,腐坏。难道你没想过你将来也要死去,逃脱不了这厄运吗?」(增支部III.35)
  佛在[长部.22大念处经]里说:「诸比丘!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身,受,心,法念处)。」正念能制止我们日常混杂不净之念,不善之心,调御我们身、口、意的行为,时时刻刻以正念检讨我们的一心一意,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使心安定下来,驯服它不再攀缘,防止贪、瞋、痴等诸烦恼的生起,以及和它连带而生的忧悲苦恼,带给我们生命的安乐与喜悦,并能亲身体证圣法的道与果。在[相应部.念处相应]戒住品33经中佛又说:「若有得于此四念处者,乃正得于顺苦尽之圣道。」
  佛说∶「因它们是机件的组合,故名为‘车’;同样的道理,因五蕴的组合,故名为‘人’。」([相应部5.10])佛比喻五蕴说: 「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所生的海市蜃楼),行如芭蕉,识如幻。」([相应部22.95])何以故?色如聚沫,因为色不坚实不能捏成之不净物聚故。受如水泡,因有暂时之苦乐故。想如阳焰,因为日出而热,水气所生的假相故。行如芭蕉之干,因为无真实心髓故。识如幻,因为变幻欺诈故。
  南传佛法尊崇长老(Thera),但佛说∶「不以头灰白,而称为长老(Thera,受比丘戒十年以上) ,彼年纪虚长,徒有长老名。实知四圣谛,持戒不杀生,弃除诸垢秽,是名真长老。」(南传法句经260,261偈) 大家不要被外相迷惑了,不要被假名弄胡涂了,真正的佛法要从自心去找,发掘它,才能得到真正的宝藏。
  论里指出真正的佛法是∶「此中有二种正法∶一世俗正法。二胜义正法。世俗正法谓名句、文、身:即素怛缆(Sutta经)、毘柰耶(Vinaya律)、阿毘达磨(Abhidhamma论)。胜义正法谓圣道∶即无漏根(无贪嗔痴)、力(五力)、觉支(七觉支)、道支(八圣道分)。」([大毘婆沙论](卷183,大正藏 27册, p917c))经有南传的五尼卡雅(Nikayaigha Nikaya [长部],Majjhima Nikaya [中部], Anguttara Nikaya [增支部], Samyutta Nikaya [相应部], Khuddaka Nikaya [小部]。)以及汉传的四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不过汉传阿含除了[杂阿含]在引用时须要谨慎一点。律有[律藏 Vinaya Pitaka] 。论有[法集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论事],[双论],[发趣论],[清净道论]等。
  在〔大般涅槃经〕里佛对阿难陀说∶「阿难!汝等当自为洲,汝等当自归依,勿他归依。当以法为洲,以法为归依。阿难!不论是现在,或是在我死后,作为我的弟子,要能自为洲,要能以法为洲,和以法为依止。.....若他们能够用心修行,将会得最高的解脱。」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7

主題

0

好友

9918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地板
發表於 2014-4-13 22:46:03 |只看該作者
  7.恶业的净化
  佛陀以布的比喻告诉比丘众说∶「比丘们!你们知道贪欲是心的污染,就必须努力舍离它;知道瞋恚是心的污染,就必须清净它。即使是脏布放在清水中洗,也能成为清洁的布。金矿石必须放在溶炉里溶化,才能得到纯净的黄金。」([中部]7,[布喻经])
  佛陀告诉询问的婆罗门伤歌逻说∶「假使有一个水盆,若水染有红色或青色,就不能把原来的脸色反映出来。同样的,人心若为贪欲所染,因为心不清净,将无法洞察真相。若水被烧开而沸腾,也不能把原来的脸色反映出来。同样的,人心若为瞋恚所烧,因为心不清净,将无法洞察真相。若水盆浮满水草,也不能把原来的脸色反映出来。同样的,人心若为愚痴所盖,因为心不清净,将无法洞察真相。..... 同样的,人心若不为贪欲所染,不为瞋恚所烧,不为愚痴所盖,随时都能把真相反映出来。」([相应部46.55]伤歌逻)要能对诸现象有正见,我们必须消除内心的污垢。
  根据[相应部IV.72经](Malunkya Sutta)佛指出:「在看、听、想时,即刻观照,连续的意门所引起的执著,就无法生起。」由正念的生起,才能对意门所引起的执著,依正法来对治,才能舍弃烦恼。
  8.道果的证取
  在[增一阿含经] (卷33) T02, p0729c(三)中佛对诸比丘说∶「彼云何七事水喻而似人(以水来比喻人)? 1.犹如有人没在水底。
  2.如复有人暂出水还没。
  3.如复有人出水观看。
  4.如复有人出头而住。
  5.如复有人於水中行。
  6.如复有人出水而欲到彼岸。
  7.如复有人已到彼岸。
  是谓,比丘!七事水喻出现於世。
  1.彼云何人没在水底而不得出。於是,或有一人不善之法,遍满其体,当经历劫数。不可疗治,是谓此人没在水底。(继续轮回)
  2.彼何等人出水还没。或有一人信根渐薄,虽有善法而不牢固,彼身,口,意行善;後复身,口,意行不善法。身坏命终,生地狱中,是谓此人出水还没。(生地狱中)
  3.彼何等人出水观看。於是,或有人有信善根,身,口,意行,更不增益其法,自守而住,彼身坏命终,生阿须伦中,是谓此人出水而观。(生阿修罗中)
  4.彼何等人出水住者。於是,或有人有信精进,断三结使,更不退转,必至究竟成无上道,是谓此人出水而住。(断三结,更不退转,七次回来人天中修行)
  5.彼何等人欲渡水者。於是,或有人信根精进,恒怀惭愧,断三结使,淫,怒,痴薄,来至此世而断苦际,是谓此人欲渡水者。(一来果)
  6.彼何等人欲至彼岸。或有人信根精进,断下五结,成阿那含,即彼般涅槃,更不来此世,是谓此人欲至彼岸者也。(不来果)
  7.何等人已至彼岸者。於是,或有一人,信根精进而怀惭愧,尽有漏成无漏,於现法中而自娱乐,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於此无馀涅槃界而般涅槃,是谓此人已渡彼岸者也。(阿罗汉)
  是谓,比丘!有此七人水喻向汝等说。诸佛世尊所应修行接度人民,今已施行,当在闲居静处,若在树下,当念坐禅,勿起懈怠,此是我之教诲。」
  五下分结是指五种烦恼,即怀疑,戒禁区,身见,贪与嗔。我们看看自己的心,是不是有许多的烦恼和不善之心,这些都是继续轮回和生地狱之因,唯有认真的修行才能断除,空谈都是费时的。
  [佛教朝暮课诵]∶「若人以佛法僧为皈依,由于正确的智慧,得见于四圣谛。
  那即是见到苦,苦生起的原因,苦的熄灭及导致苦熄灭的八支圣道。这才是最安稳的皈依处,这才是无上的皈依处,像这样皈依的人,能解脱一切苦。」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3

主題

0

好友

3539

積分

論壇元老

hklam007

Rank: 8Rank: 8

5#
發表於 2014-4-13 23:58:07 |只看該作者
真開心 很愉快
遇佛陀 聽佛法。

請問如何看全文
用正體字更美妙。
多謝!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12-1 00:57 , Processed in 0.020070 second(s), 19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