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2231|回復: 3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016.01.28 仙腔妙韻傳孝悌(香港商報A16版)

[複製鏈接]

777

主題

0

好友

4511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6-1-28 12:38:0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仙腔妙韻傳孝悌

仙腔妙韻傳孝悌(2016.01.28香港商報A16版)_resized.jpg (1.79 MB, 下載次數: 81)

仙腔妙韻傳孝悌(2016.01.28香港商報A16版)_resized.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86

主題

1

好友

8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沙發
發表於 2016-1-30 02:03:55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容燥兒 於 2016-1-30 02:08 編輯


幫人找法報施的同時,留意到(報恩田),有心機的話,大家可以睇睇,解釋得幾好


檀波羅蜜  
檀是印度文,中文名為布施。以己財或法分布與他人,名為布,惙己惠人名為施。  
內有清淨的信心,外有福田、有財物,三事和合時,心內生起一個捨的法;這個施捨的心能夠破除我們的慳貪煩惱,名叫做檀,亦名為布施。  
   
波羅蜜譯曰到彼岸。即謂以布施之行法,度生死海到涅槃彼岸。  
   
福田有三種:  
(一)悲田。指貧窮困苦之人,施與貧困之人,可助長我們的慈悲心,故名悲田。  
(二)敬田。即佛法僧三寶。  
(三)報恩田。即父母師長是。  
田能生物,於應受供養者而供養之則生諸福報,猶如播種於田,則有收穫之利,故名福田。  
   
雜寶藏經云:「若有人以清淨的信心,雙手奉一掬水,布施與佛、或僧、或父母、或困厄的病人,以此功德,千萬劫受福無窮。」  
   
布施的心態有三種:(一)憐憫心(二)恭敬心(三)憐憫恭敬心。  
   
若無慈悲心,不名布施,有慈悲心才名布施。富有的人,雖然能供給財物與人,若無慈悲憐憫心,亦無恭敬心,不名施主。以憐憫心或恭敬心而布施,才名施主。若布施與貧困的人,名為憐憫施;布施與佛菩薩,名為恭敬施;布施與老病貧困的出家眾,名為恭敬憐憫施。  
   
布施分三種:  
(一)財施-以財物布施與人是為財施。  
(二)法施-以清淨心,柔善心說法,均名為法施。  
清淨柔善心, 說法的人不是為了名聞利養,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恭敬而說法,而是以慈憫心,在大眾中讚歎三寶,開示實相,教化眾生令入佛道,名為以清淨柔善心說法。  
(三)無畏施-以好語,愛語利益眾生;  
無畏施呢?護持在危難中的人,令其心離怖畏,就是無畏施。觀音菩薩尋聲救苦,所以觀音菩薩的別號名施無畏者。安慰臨命終的人不要害怕,並教他念佛求生淨土,亦是無畏施;放生,也是無畏施。  
   
為甚麼要修布施呢?  
金錢雖然是人所喜愛,但是一切無常,人的生命是非常之短暫,在整個宇宙來看,人的生命如電光火石,迅速消逝。人的色身更加無常,時時要遭受各種苦痛,錢財不能夠代替各種苦痛,死的時候更是帶不走。只有布施的功德,可以由今生帶至下一生,甚至成佛之時,功德都不會盡,是故應要布施。  
有智慧的人,悟到萬物無常、財不可保,只有福德才可以助我們出苦海。有智慧的人,知道與其倚靠錢財,不如倚靠布施的福更加穩當,是故能夠克服自己慳財的心,遇到好的福田,就能行大布施。  
一個慳貪的人,自己所需要的尚且吝惜不用,見到有人來求布施,更加起一個憎惡心,而且還惡面而向,就在這一刻,種下受身醜陋的業因。因為心內起憎惡就是心醜陋,惡面而向就是樣貌醜陋。  
   
有財不施,世世受貧窮的果報;有法而不施,來世受愚蠢的果報。佛弟子中,周利槃陀伽因為過去世不肯為人說法,所以受到愚蠢的果報,出家之後,五百羅漢教他背誦半句偈也背不來。甚至世尊教他背「掃帚」兩個字,他記得「掃」就忘記「帚」;記得「帚」就忘記「掃」。所以有法不施,世世愚痴,並且還會生在無佛法之處。  
布施有甚麼功德呢?布施的功德在佛經中數不勝數:  
   
大智度論云:「布施是善法的根本,富貴安隱的福田。布施破貧窮、斷三惡道。」喜歡布施的人,臨命終時,其心不怖,後世得生天上,或生人中,有大財富。  
有些畜牲特別受到主人的愛護,成為寵物,這與牠過去世曾經布施有關。為甚麼布施的人仍受畜生之報呢?  
   
布施的功德雖然殊勝,但是布施之後不一定在天或人道之中受報。例如,以瞋心或諂曲心而行布施,來世為有福的龍。憍傲的人以輕慢心布施,成為金翅鳥。不如法而取財物來布施,墮鬼神中為鳩槃荼鬼。偷別人的物品來布施,或是自己拿財物布施,施了之後又後悔,此人未來雖然會得到財富,但亦會時時虛耗,想儲蓄也不可能。  
   
法施有甚麼功德呢?法施的功德是雙重的,因為說法者以及聽法者都有功德。法施令眾生了生死,又令說法者及聽法者斷無明、成佛作祖,所以法施能出生聲聞、緣覺、菩薩、佛。如果我們不懂說法,可以請法師說法,也是法施的一種。教人誦經、教人背一四句偈、教人念佛,都是法施。印經和流通佛經,亦是法施。  
   
布施的人有兩種:  
(一)捨財不能夠捨施。布施時,見有我能布施,見有所施的財物,見有受施的人,見有布施這一法,有人相、我相、及法相,是生滅的有為法,有為法即世間法,故名為世間檀,來世在世間受檀的果報,永不能出離這個世間,即是不能到佛的彼岸,所以,只稱為布施,不名為布施波羅蜜。  
(二)能夠捨財又能夠捨施。觀財物、施者、受者及布施之法都不可得,是出世間檀,能夠度生死河,到佛道的彼岸,是名布施波羅蜜。  
布施是一個因緣法,有因有緣才可以成就布施。例如有我願布施、有財物,但是無受施的人,布施就不成就。有財物、有受施的人,如果我不願布施,布施又不成就。如果我願布施,也有受施者,但是沒有財物,布施亦不成就。  
   
布施是由最少三種因緣和合才成就,三種因緣之中缺少任何一緣,布施之法都不成就,何必貢高我慢,執著有我能布施,有我施出的財物,又有受我布施的人。因執著而生憍慢,因憍慢而入生死。不執著而行布施,就是無相布施,是真真正正的布施波羅蜜。  
   
金剛經云:「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法」指有、空,二種法。不住有法即內不著有能施的我相,外不著有受施的人相,中間不著有所施的物相,是謂三輪體空。非但不著有相,亦不著空相。著空便是小乘人,大乘菩薩應該從空出假而行於布施,終日布施,終日不著布施之相,名為捨財又捨施,所謂百花叢裡過,一葉不沾裳。  
金剛經又云:「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布施無相,虛空亦無相,無相與無相雙合,故無相布施,福德廣大,猶如虛空,其福不可思量。  
若心有住,即有取著,便是慳貪。慳者以賤物施,或是慳惜不施,因為著了物相。貪者自不施人而更貪求別人財物,或是貪求布施的福報,成有漏之因,更受生死,不能到涅槃彼岸。  
証道歌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世人因布施而得福,恣情享樂,在享樂中又恣情造業,命終之時,福盡業在,墮惡道中,故云招得來生不如意。  
「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是指三輪體空,捨財又捨施之法,能度生死河到彼岸。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2

主題

1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板凳
發表於 2016-1-30 03:05:05 |只看該作者
容燥兒 發表於 2016-1-30 02:03
幫人找法報施的同時,留意到(報恩田),有心機的話,大家可以睇睇,解釋得幾好


謝謝分享!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3

主題

0

好友

3539

積分

論壇元老

hklam007

Rank: 8Rank: 8

地板
發表於 2016-1-30 13:12:31 |只看該作者
多謝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6-29 08:23 , Processed in 0.072648 second(s), 22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