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重组之谜!?
自我鉴别、理性评论、切勿迷信
自我鉴别、理性评论、切勿迷信
生物在外在静电场中就能自行重组DNA﹐其实﹐静电场并非是重组DNA的必要条件。二○○九年四月﹐洛克菲勒大学的一份研究指出﹐有一种叫做布鲁氏锥虫的寄生虫在非洲传染嗜睡性脑炎﹐布鲁氏锥虫自动重组DNA﹐所以人体的免疫系统无法将其打败。神奇的是﹐这种寄生虫能够把两股DNA都碎裂重组﹐改变外壳以躲避侦测。他们所发布的新闻稿称﹕“这意味着寄生虫与人类使用相同的机制重组DNA﹐真是令人难以置信。我们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实验﹐百试不爽。” 布鲁氏锥虫具有很强的DNA重组能力。 而在植物界﹐这种情况依然很明显。二○○五年﹐普渡大学的遗传学家普瑞特博士和同事研究一种称为阿拉伯芥的植物﹐他们正在探索一种基因突变现象﹐会使花瓣畸形地纠结成一团。他们发现就算双亲都把突变基因传给下一代﹐经过三年之后﹐有百分之十的阿拉伯芥会回复成正常状态。植物改写了自己的DNA﹐自动修正了突变的情况。
阿拉伯芥同样具有修复突变基因的能力。 惊讶的科学家检查这些植物的DNA﹐证实他们的确已改变成最初的健康状态。这是植物DNA自动改写﹐修整突变的例子。加州理工学院的植物遗传学家梅耶罗威兹博士表示﹐普瑞特的研究结果似乎是很不可思议的发现。这证明了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制造出真正的终结者种子。大自然总是能找到修复损害的方法。这些表明﹐生物的遗传密码似乎有一种内建的机制﹐可以重建缺少的基因。 显然﹐有一种智慧具有引导的力量﹐可以根据生物的需求调整遗传密码。一九九八年﹐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约翰‧凯因斯(John Cairns)率先发现这种效应﹐他研究一种无法消化乳糖的细菌﹐把细菌放在只有乳糖的环境里。绝大部分的细菌当然都在挨饿﹐并进入一种假死状态。然而﹐一两天之后﹐有些细菌突然自动演化﹐改写自己的DNA并开始消化乳糖。这并非随机事件﹐如果环境里没有乳糖﹐这种适应环境的突变就不会发生。 贝利‧赫尔博士(Barry Hall) 接续这个研究﹐并在一九九○年发表研究结果﹕他发现只要剥夺细菌的关键营养素。无论如何﹐为了生存﹐细菌总能找到赖以活命的东西﹐这就是大自然的秘密法则。赫尔博士也认为这种效应或许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致命的细菌总是能够快速适应新的抗生素。
二○○九年﹐《国家地理杂志》报导在刚果河里出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怪兽鱼﹐这种鱼会穿梭游动在非洲好几个国家之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鱼类学家史提亚斯尼博士说﹕这种鱼其实是加速演化的结果。
怪兽鱼在世界各地出现。 深入海洋﹐我们会发现灯塔水母﹐它可以在饥饿﹑生理伤害或面对其它危机时完全改写自己的DNA。宾州大学研究员米格丽塔表示﹕“为了避免终须一死的老死情况﹐灯塔水母会把所有的细胞变成更年轻的状态。”这种水母会把自体组织和遗传物质恢复到发育初期的状态﹐而且细胞通常会在过程中彻底转变﹐肌肉细胞会变成神经细胞﹐甚至会变成精子或卵子。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他们发现的每一只灯塔水母﹐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都拥有一模一样的基因﹐唯一的不同只是热带区的灯塔水母有八根触手﹐而较冷海域的灯塔水母可能有多达二十四根的触手。 灯塔水母告诉我们﹐细胞的返老还童完全可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