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240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雲在青天水在瓶

[複製鏈接]

837

主題

0

好友

9918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3-10-23 16:28:5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size=+2]雲在青天水在瓶
[size=+1]<<◎覺 真>>
  為了說清本文後面的含意,我不能不先說個故事。釋迦牟尼證悟之後,前往鹿野苑,在那裡,向他的弟子們說了一部《阿含經》。《阿含經》中有豐富的哲學思想。這裡,請讓我先引用《阿含經》中的兩個小故事:
  長老闡陀非常好學,到處向上座比丘們請益。諸比丘都對他說「無我」的道理。闡陀說「這個道理我已知道了,可是我不明白,既然一切法無我,為什麼還有一個我存在這兒,能夠去知法、見法呢?」大家都回答不出來,闡陀只好去問阿難。阿難說:「我曾經親自聽到釋迦牟尼對迦旃延說,世人顛倒,依於二邊,有時候依於這邊說有,有時候依於那邊說無。這是一種對境界的執著所產生的妄見,迦旃延,一個有修養的人,能做到不受、不取、不停滯,同時也不去分別計較我相。痛苦產生的時候,讓他自然產生;痛苦消失的時候,讓他自然消失;內心不要有苦樂的感受,這時我們的自心就能超乎一切境界,獨立存在,無所疑惑,其中不能說是有我,也不能分別無我,這就是正見。釋迦牟尼離開二邊,說的是中道,就是這個道理。」闡陀聽了,有了領悟,歡歡喜喜而去。這是第一個故事。
  第二個故事:有一位婆羅門女,她生了六個兒女,一個個地死去了,她傷心到發狂,赤身裸體,披頭散髮,到了釋迦牟尼那裡。當她見到釋迦牟尼後,突然恢復了清醒,感到很慚愧。釋迦牟尼叫阿難拿來衣服給她穿,等她安定下來,就對她說人生短暫,世事無常,使她對生活產生信心,高高興興回家去了。不幸的是,不久,這位婆羅門女所生的第七個孩子,也死了。但這一回,她沒有哭泣,也沒有感到悲傷。她的丈夫覺得很奇怪,就問她:「過去你的六個孩子都死亡了,你整天不吃不喝,傷心到發狂的地步,現在第七個孩子死了,你為什麼一點都不悲傷了呢?」婆羅門女說:「這是因為我聽到了釋迦牟尼所說的道理,有了覺悟--兒女不管有多少,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即使衍生到千萬代以上的後代,最終總是要死去的,永遠離不了生死。所以我現在想開了,不再苦惱了。」她的丈夫說:「聽了你的話,我也覺得很高興……」
  我還要說第三個故事:唐代李翱,是韓愈門下第一大弟子。時任朗州剌史的李翱,去向著名禪師藥山惟儼問道;禪師只顧讀經,對李翱一眼也不看。李翱侍立多時,隨從頗不耐煩了,大聲說:「太守在此!」惟儼仍然不應,李翱也沉不住氣了,說:「真是見面不如聞名!」禪師這時回道:「太守,你怎麼貴耳賤目呢?」李翱自知失言,連忙躬身致謝。又問「什麼是道?」禪師用手指指天,又指指地。問:「懂了嗎?」李翱說「不懂。」禪師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翱當下有悟,回來寫下一詩:「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余說,雲在青天水在瓶。」雲在青天水在瓶,就是禪師告訢李翱的「道」。雲舒雲卷,雲聚雲散,變化無常,皆其天然。水性雖濕,置之瓶中,澄淨如鏡,平靜無波,一任自然。雲動水靜,動靜二相,皆其天然本性,非由人作。人,如果回到自然本有的自性,那就是真性情,本來面目,就是佛性,就是禪之所在,道之所在。

  佛家追求的是解脫。(換言之,就是解放。)解脫,是相對於繫縛而言。人在生活中,在其具體境遇中,有自然的、社會的、家庭的、自身身心的各種繫縛。有有形的繫縛,也有無形的繫縛。若除去繫縛,沒有繫縛,便得大自在。


  老子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佛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兩者互通。在前面第一個故事中,釋迦牟尼指出,世上許多事被顛倒了,就因為執著於二邊,忽而從這邊說有,忽而從那邊說無,這種執著與妄見就是繫縛。處處執著不放的是「我」,處處思慮謀劃的是「我」,這就是最根本的繫縛,有一次,佛問比丘:你身上穿的衣服,不留意被撕破了,你心裡覺得怎樣?比丘說:心裡會感到懊喪。佛又問:你在林中坐禪,樹葉從樹上落下,你感到怎樣?比丘說:沒有什麼感覺。佛告訴比丘,這是因為衣服是自己的,起我所執而深深染著的緣故。樹葉對於你,不以為是我的,不起染愛,所以才無動於衷。我們從這裡可以發現人內心的繫縛的本質所在,也才發現「無我」的真諦。
  秦皇漢武,其位至尊,其權至大,其縛也最甚。他要派方士,到處尋找不死之藥,尋找長命萬世之方。一世尊榮還不夠,他要長期佔有下去。其實,他不懂得,生老病死,極為平常,極其自然,規律如此,自性為此。不為外境所拘,不為內心所縛,順其自然,這才叫沒有粘著、沒有染愛、沒有阻滯,寧靜地契入人生真諦。這就是真正的離系縛而得解脫了。這就叫輕安自在,以此釋負卸重的愉快心,走向解脫,第二個故事中,那位婆羅門女,失去第七個孩子,她不再發狂,不再懮傷,不再失態了,就因為她領會了佛的死亡觀,沒有系縛了。
  佛家講解脫,本指兩種解脫:一曰「心解脫」;二曰「慧解脫」。二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中國古代有一則「杯弓蛇影」的故事,主人公以為酒中有蛇,回家生起了重病,問題嚴重了,朋友獲知,請他過來再看一看,原來是一根草繩的投影,認知上解決了,病就好了。這就是「心解脫」,是從認識上解決問題的。可見,重要的是弄清真相,才會走出迷誤。生活是很複雜的,恰恰是許多真相不容易被人看清看明,總是愛染於自己所迷,執著於自己所迷。凴,人人都說有害,吸凴者為什麼看不清?酒,也有害,嗜酒者為什麼不肯放下手中杯?色有害,貪色者又何賞識其假象?本能,是很低級的東西,執「我」以為真,執本能以為理,正是一種迷誤,一種系縛,佛家叫「無始無明」。破除「無始無明」,難矣哉!如果對生死繫縛,能認識到自然之理,萬緣放下,能夠離愛離染,這叫「心解脫」,是在理的層次上(認識的層次上),是世間法的範疇。而破除「無始無明」,了生脫死,無我悟空,究竟涅槃,勘破一切取執為虛為幻為妄,從執障中超越出來,體驗到動靜一如,事理無礙,「雲在青天水在瓶」,這就是「慧解脫」了。這是在智的層次上,這是出世間法的範疇了。

  理智和感情打架,為什麼理智總是打不過感情?理智為什麼總會在感情的面前敗下陣來?很簡單:理,容易解決;智,不容易解決。所以,「佛」的中文譯義,就是覺悟,就是智慧。佛家追求的是智慧,是「慧解脫」。


  從心解脫到慧解脫,正是佛家的生死觀。■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5-15 23:44 , Processed in 0.022502 second(s), 19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