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216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人飲茶要拉花

[複製鏈接]

533

主題

8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4-2-23 15:13:4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古人飲茶要拉花
最初接觸到卡普奇諾(Cappuccino)咖啡,是在七十年代初,我在耶魯大學讀書的時候。那時城裏咖啡館不少,都是希臘人開的,所謂coffee house,很像香港的茶餐廳,是一般人吃早餐、吃漢堡包,甚至喝咖啡聊天的地方。那咖啡實在不怎麼樣,淡而無味,卻又苦澀難喝,真不知是用甚麽希臘秘方泡製出來的。我有一個同學,是新英格蘭世家出身,從小就經常跟父母到意大利度假,頗有點亨利詹姆士筆下的洋派風範。有一天跟我說,城裏的咖啡太難喝,我們到城東伍斯特廣場去,那裏是意大利人的居住區,有意大利餐廳、咖啡館,可以喝到意大利的特濃咖啡,還有卡普奇諾。我問,甚麽是卡普奇諾?他說,你喝了就知道,不但比希臘人的酸苦咖啡好喝,而且優雅多了。於是,就跟他去了,喝到了香氣濃郁的咖啡,上面還浮泛了一層厚厚的牛乳打成的泡沫,輕輕點染着肉桂粉,真是芳香無比。



十幾年前來到香港,發現香港年輕人都喝卡普奇諾。有一次跟學生一道喝咖啡,學生盛讚這家咖啡屋的拉花技術高超,可以拉一朵花,上面再灑上肉桂末,看起來像花蕊一樣,十分逼真。我說,這有甚麽稀奇呢,唐宋人飲茶,在一千多年以前,已經玩拉花遊戲了,而且技術遠超過這些現代咖啡館裏的拉花達人。同學聽了,瞪大眼睛,問我是否開玩笑,這麼潮的卡普奇諾特技,唐宋的中國人已經玩過了?老師是否教中國文化教得走火入魔,墜入清末民初「西學源出中國」的故轍,以為量子力學源出《易經》,卡普奇諾拉花也源出中國茶道?


我說,老師沒發昏,唐宋茶道的確玩過拉花遊戲,而且是當作高尚遊戲來玩的,從庶民大眾一直到皇室,人人玩得如癡如醉。歷史證據確鑿,文獻可徵。你且平心靜氣,聽我慢慢道來。唐宋時代喝茶,主流方式是研末煎點。唐朝先把茶葉製成茶團,烹煮以前研成末,然後傾入湯鍋中烹煎,讓茶末形成泡沫;宋朝有點改變,把研末的茶粉調成膏狀,然後注入湯水,用筅擊拂,打出泡沫。關鍵是,飲茶的方式與現代不同,是要打出泡沫,而且啜飲白乎乎的泡沫。


陸羽《茶經》的「五之煮」,細述烹煮研末之後的茶葉,盛到茶碗裏,產生視覺美感,有很清楚的說明。我在《茶道的開始》一書中,繙譯成白話如下:「飲酌之時,茶湯倒進碗裏,要讓沫餑均勻。沫餑,就是茶湯的精華。精華薄的,稱之為沫;精華厚的,稱之為餑。輕輕的稱之為花,就像棗花漂浮在圓形的池塘上;又像曲折迴環的潭水新生了青青的浮萍;又像爽朗的晴天點綴着鱗狀的浮雲。茶湯的沫,有如水邊浮着綠色的萍錢,又如菊花落在杯中。茶湯的餑,是以茶滓煮的,煮沸之後,累積層層白沫,皤皤如白雪。《荈賦》所謂『明亮似積雪,豔麗如春花』,是有的。」


唐代詩僧皎然是陸羽的好友,寫過許多與茶有關的詩篇,其中談到烹茶過程,描述烹點末茶會出現如花的泡沫。如《飲茶歌送鄭容》一詩,有句「霜天半夜芳草折,爛漫緗花啜又生」,芳草指的是茶葉,經過折碎碾磨成為茶粉,烹煎之際就會出現淺黃色如花的泡沫。另一首詩《對陸迅飲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有句「投鐺湧作沫,着碗聚生花」,講的是把研磨好的茶粉傾入茶鐺之中,就在沸水中滾出泡沫,倒進碗裏則凝聚成花。再如他寫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寫他得到浙東人士送他的剡溪茶,高興得很,趕緊取來烹煮,盛到茶碗裏,就看到「素瓷雪色飄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盧仝的名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也就是寫喝了七碗茶,飄飄似神仙那首詩,前面講到戴上蒙頭紗帽,關起門來煎茶,自得其樂。茶煎好了,盛到碗裏:「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白花花的泡沫浮在碗面,是飲茶過程中視覺美感的一大享受。


唐代晚期的宰相李德裕是很會享受人生的大官,連喝水都要喝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水,老遠給他從太湖北岸的無錫運到長安,滋潤他的尊唇。他喜歡喝茶,寫過《故人寄茶》,有句:「半夜邀僧至,孤吟對竹烹。碧流霞腳碎,香泛乳花輕。」半夜裏邀了山僧來喝茶,在幽篁之中煮茶吟詩,雅興真是不淺。碧綠的茶末像雲霞一般有聚有散,在烹煎的過程中,茶香氤氳,泛起乳白色的茶湯泡沫,引人入勝。他還寫過《憶茗芽》,其中講到「松花飄鼎泛,蘭氣入甌輕」,也是描述飲茶場合的感官快意。視覺方面,茶湯的泡沫浮在茶器上面,像松花一般飄逸;在嗅覺與味覺方面,則聞起來與入口品嘗都有蘭花香氣,真是集不同感官之娛。


到了五代北宋,陶穀(903-970)《清異錄》有〈茗荈〉一章,記載當時的茶事。雖然有人說此書可能是他人假託陶穀所做,但書成於宋朝是沒問題的,記載的事情是五代到宋初也是可靠的。書中有〈生成盞〉一則,說到當時有個福全和尚,沖泡茶湯的技藝十分高超,能夠在注入湯水的時候,在茶碗裏拉花,而且拉出一句詩來。最高明的本領是,能夠並擺四個茶碗,拉出一首絕句。我問同學說,你說現在的卡普奇諾拉花新潮,拉花達人本領高超,請問,現在有哪一個達人有本事,拉出一首詩來?不必限於中文詩,英詩也可以。同學聽了瞠目結舌,無言以對。


我說,中國古人玩拉花,還不止於此呢。《清異錄》還說,「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另外還記載了「漏影春法」:「用鏤紙貼盞,糝茶而去紙,偽為花身;別以荔肉為葉,松實、鴨腳之類珍物為蕊,沸湯點攪。」同學問,怎麼點茶拉花,還放鴨腳呢?放不放鴨脖子?放雞翅膀?我說,你們年輕人貪吃,吃零食吃昏了頭。這裏說的鴨腳,不是滷鴨腳,是銀杏白果,因為銀杏葉子形狀像鴨蹼,所以也稱鴨腳,是泡茶時放的點心。


有趣的是,當時有許多和尚都是點茶拉花的達人,如江南有個和尚文了,還被人安上了「湯神」、「乳妖」的綽號,可見技藝超群,令人側目:「吳僧文了善烹茶。游荊南,高保勉白於季興,延置紫雲庵,日試其藝。保勉父子呼為湯神,奏授華定水大師上人,目曰『乳妖』。」或許是因為和尚除了打坐念經,沒有世間的雜事來干擾,時間特別多,可以專心練就點茶的功夫。


宋代點茶風氣盛行,從老百姓到皇帝,人人都玩點茶遊戲,也就或多或少是點茶拉花的行家裏手。宋朝最大的玩家是宋徽宗,當然也是點茶大家。他在《大觀茶論》詳細描述了點茶拉花之道,說得不厭其煩,告訴我們如何才能點好一碗茶,如何注水,如何用筅,如何擊拂,像是點茶拉花教練似的。他還特別指出,手勁太重而茶筅太輕,就出現擊拂無力的現象,茶膏發不起泡沫,無法製造立體化的沫餑,就是「靜面點」的缺憾。而隨着注入湯水,不斷擊拂,手勁跟茶筅用力太重,只能發起泛泛的泡沫,不能形成持久的沫餑,叫做「一發點」,這是因為手指與手腕用力的方式不對,不夠圓融,茶膏還未凝聚成堅實的泡沫,就已經散入湯水。


宋徽宗教我們的方法是,要平衡茶膏與湯水的適當比例,要把茶膏先調得適宜,環繞着茶盞注水,要小心翼翼,不要讓注水的過程影響茶膏發立。一開始不能太猛,慢慢擊拂,逐漸發力。手要輕,筅要重,手指與手腕的動作要靈活,旋轉環繞,上下透徹,才能像酵母發麵那樣,如「疏星皎月,燦然而生」,形成茶面能夠持久的沫餑。他還告訴我們,注入湯水的過程很複雜,一共有七道步驟,要循序漸進,才能一步一步看到「色澤漸開,珠璣磊落」、「粟文蟹眼,泛結雜起」、「輕雲漸生」、「結浚靄,結凝雪」、「乳點勃然」,最後才能達到沫餑凝聚的效果,「乳霧洶湧,溢盞而起,周回凝而不動,謂之咬盞,宜均其輕清浮合者飲之。」
要說天下第一拉花達人,除了宋徽宗,誰能匹敵?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5-27 16:45 , Processed in 0.022565 second(s), 19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