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3031|回復: 1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0190816郭信差之閒話家常:達到入流果的層次。

[複製鏈接]

5886

主題

1

好友

8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9-8-16 19:33:4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容燥兒 於 2019-8-16 19:37 編輯

http://www.farflunginfo.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662#lastpost
20190816郭信差之閒話家常:有條件打開覺悟之門

Screenshot_2019-08-16-19-37-01.png (601.78 KB, 下載次數: 39)

Screenshot_2019-08-16-19-37-01.png

Screenshot_2019-08-16-19-37-17.png (1.25 MB, 下載次數: 38)

Screenshot_2019-08-16-19-37-17.pn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86

主題

1

好友

8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沙發
發表於 2019-8-16 19:34:17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容燥兒 於 2019-8-16 19:43 編輯

DR.K:看破死亡幻象有機緣可證入流聖果。同學們先了解一下。
以上關於入流果的定義是什麼一回事。
Dr郭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86

主題

1

好友

8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板凳
發表於 2019-8-16 19:34:57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容燥兒 於 2019-8-16 19:40 編輯

https://smz20121215.pixnet.net/blog/post/44072554

5.7驗證初果的方法

我們可以根據《相應部S 55:10(磚塊會堂)》、《雜854經(法鏡經)》或《長部DN 16.2.9》,直接運用法鏡驗證初果。

1.磚塊會堂(法鏡經)

坐於一邊,尊者阿難告訴世尊:「世尊!那迪卡有個名字叫做卡卡達的男居士已經去了。他前往何處?未來境界如何?男居士卡令卡、尼卡達、卡迪沙、杜沙、山杜沙、巴達、蘇巴達,都已經死於那迪卡,他們各自前往何處?未來境界如何?」

「阿難!已經去世的男居士卡卡達已完全摧毀了五種下級的心結,化生於淨居天,由於在那兒証得涅槃,所以不會再回來了。卡令卡、尼卡達、卡迪沙、杜沙、山度沙、巴達、蘇巴達也是一樣。」

「有超過五十位在那迪卡死去的男居士都已完全摧毀了五種下級的心結,化生於淨居天,由於在那兒証得涅槃,所以不會再回來了。有超過九十位已經在那迪卡死去的男居士,都已完全摧毀了三種心結,而且貪、瞋、癡萎縮減弱了,成為一來者,日後只要再回到人間來一次,就會結束痛苦。有506位已經在那迪卡死去的男居士,都已完全摧毀了三種心結,成為入流者,不再墮於惡道,命數已定,必以正覺為其目的地。」

「阿難!人必有死,何足為奇!但是,如果每一次有人死了,你就跑來問我這件事,那將會煩擾如來。因此,我要教你『法鏡經』,具備了這法鏡,聖弟子如果願意,可以自行告白:『我已終結地獄道,終結畜生道,終結餓鬼道,終結諸惡道。我是入流者,不再墮於惡道,命數已定,必以正覺為我的目的地。』」

「阿難!是什麼樣的法鏡經,具備了這法鏡,聖弟子如果願意,可以自行如是告白呢?阿難!這裡有聖弟子對於佛陀具有不動搖的信念,如是:『世尊乃是應予供養的聖者--阿羅漢,真正完美的自覺者,智慧和德行兼備的成就者,善巧地斷除貪瞋癡者,洞悉世間真相者,可調教者的最佳教練,諸天和人類的老師,自覺覺他的佛陀,世間至尊的聖者。』

「對於法,他具有不動搖的信念,如是:『法由世尊善巧地解說,此時此地即可親見,當下遠離種種熾熱的燃燒。法無時效限制—不論什麼時代,都可以通達涅槃。請親自前來觀察檢驗,智者當會自行證知。』

「對於僧伽,他具有不動搖的信念,如是:『世尊的聲聞僧伽循著善良、正直、真實、完善的方法修習。向須陀洹道,得須陀洹果;向斯陀含道,得斯陀含果;向阿那含道,得阿那含果;向阿羅漢道,得阿羅漢果。如是四雙八士才是世尊的聲聞僧伽,應該佈施、禮遇、供養、尊重,這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他對於聖者所珍惜的戒律,不毀壞、不缺斷、不玷污、不雜染,進而脫離輪迴惡道的恐怖,為智者所讚嘆。不執取世間的貪愛,循序導向於禪定。」

「阿難!這就是法鏡經,具備了這法鏡,聖弟子如果願意,就可以自行告白:『我已終結地獄道,終結畜生道,終結餓鬼道,終結諸惡道。我是入流者,不再墮於惡道,命數已定,必以正覺為我的目的地。』」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86

主題

1

好友

8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地板
發表於 2019-8-16 19:35:14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容燥兒 於 2019-8-16 19:41 編輯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46140815.html

初果罗汉,身体都可以达到什么境界?

没有差别。严格来说,也没有初果罗汉。阿罗汉是四果,阿那含是三果,须陀洹是初果,斯陀含是二果。
初果的三结尽。
1. 身见—认为人生有一个永恒的我,追求有个长生不老的肉身,期许有个永生不灭的灵?,或者认为「我思故我在」,我的思想、感受将可以是永恒的,或者期望死后与梵我结合成永恒一体的大梵。简而言之,就是认为五蕴所成之身有个永生不灭的我存在。
2. 戒禁取—盲目地相信并坚持无助於解脱的禁忌、丁式和典礼。例如:吃素、持咒、念弥陀、唱诵、拜经、拜忏、拜山、灌顶、超渡、禁语、燃指、烧戒疤、结手印、恒河沐浴…等。即使知道错了,也不敢舍弃。
3. 疑法—对於真实的佛法无法加以辨识,经常犹疑不决。
四种入分流。亲近善男子,听闻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四不坏净。佛不坏净,法不坏净,僧不坏净以及圣戒成就。
能完成以上条件就是初果圣人。这是一种修行佛法的次第,但并非楼主认为罗汉对于身体上有某种超人的素质。这是错误的认知,也许是因为中国佛教把阿罗汉形象作为武僧的形象出现所造成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86

主題

1

好友

8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5#
發表於 2019-8-16 19:35:33 |只看該作者
DR.K:重點是斷見惑!
才能達到入流果的層次。
末法時代有此成就不簡單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86

主題

1

好友

8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6#
發表於 2019-8-16 19:42:35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容燥兒 於 2019-8-16 19:44 編輯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bb/bb16.htm






 學佛的基本認識 莊春江 編著 2001/5/1 初稿, 2016/8/18 更新

第六章 聖者之流
凡聖之隔
  修學佛法,有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那就是「不退轉」。什麼是不退轉?不退轉是指修學已經進入了一個穩固而決定的階段,從此以後,修學與道業只會一路進步,直到完成解脫涅槃,即使在未來生中,也不會再退轉,早期的經典,稱有這樣成就的人為「須陀洹」。「須陀洹」為音譯,意思是「預流」,或者「入流」[url=][1][/url],入什麼流呢?即是入聖道(八聖道)之流[url=][2][/url]。能夠入聖道之流的修學者,我們尊稱為「聖者」,經典中也常稱呼為「聖弟子」,所以,凡夫與聖人,就從這裡(須陀洹)區隔。
四雙八輩
  從「須陀洹」到涅槃解脫之間,還可以有「斯陀含」、「阿那含」等兩個顯著的階段區分,再往上,就是解脫的聖者「阿羅漢」了。「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四個階段,經中也合稱為「四沙門果」[url=][3][/url],或者「四果」[url=][4][/url],表示了這是四個「果位」,通俗上也有分別將之簡稱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此外,在進入這四個果位前的預備位置,也受到特別的重視與關注,而給予「向須陀洹」[url=][5][/url](或「趣須陀洹」[url=][6][/url]、「須陀洹向[url=][7][/url]」)、「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羅漢」的稱謂。這八類,合稱為「四雙八輩(士)」,都是佛法修學有所成就的賢聖者[url=][8][/url]
聖者的標準
  那麼,修學到了怎樣的情況,才能被稱為「須陀洹」呢?經中對「須陀洹」的典型形容是:已斷「身見」、「戒禁取」、「疑」,並且只在天上、人間等善趣,最多七次的往生,於其間便能斷盡煩惱,到達正覺解脫[url=][9][/url]。什麼是「身見」?這裡的「見」,指的是「執見」,是一種看法;觀念,身就是指所執著的五蘊身心,所以,「身見」也就是一種執取五蘊身心為「我」,或者是「我所擁有的」想法[url=][10][/url]。什麼是「戒禁取」?取是一種強力而錯誤的執著,即是我們常說執取、抓取,這是「愛」的進一步延伸。戒與禁都是為了想要達成某種目標,而禁止自己從事某些事、某些行為,或者要求自己做某些事、某些行為,所以,「戒禁取」指的就是錯誤地執取一些與斷除煩惱解脫無關的禁戒[url=][11][/url]。什麼是「疑」?疑是懷疑,因為不清楚、不明白、不確定,所以會懷疑,對佛、法、僧,四聖諦、八正道、緣起法起疑惑,就是疑。疑是一種遮蔽、覆蓋,所以也稱為疑蓋[url=][12][/url]。「身見」、「戒禁取」、「疑」,經中常合稱為「三結」,結就是繫縛、打結,與「使」、「纏」一樣,同為煩惱的別名[url=][13][/url]。相反的,斷三結的「須陀洹」,能見法、知法、得法,經中稱之為「得法眼淨」,這樣的聖者,對法已有了體悟而超越了狐疑,不必再仰仗於他人;對法已有了肯認而無所畏懼;對法已有了體證而「唯見正法,不復見我」[url=][14][/url]
  其次,「斯陀含果」的標準是「斷三結,貪、瞋、癡薄」,薄的意思是還沒有斷除,但也不至於有太大的影響力,造成煩惱。這類的聖者比起「須陀洹」更接近解脫了,經上說,他們最多只會再往生一次,就會完成解脫[url=][15][/url](斯陀含的義譯即為「一來」)。「阿那含果」的標準是斷「身見、戒禁取、疑、貪、瞋」(這五項稱為五下分結),只剩下癡──無明;深層的我慢之類的煩惱尚未斷盡。這一類的聖者他們不會再來人間了,最多往生天界後,即在天界成就解脫[url=][16][/url](阿那含的義譯即為「不還」)。而「阿羅漢果」的標準則是「貪、瞋、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url=][17][/url]。「阿羅漢」義譯為「應」、「應供」,意思是值得供養的聖者,經中經常說,他們是自己能確認自己已經不會再有生死輪迴的解脫者[url=][18][/url],即使佛陀也可以稱為阿羅漢(阿羅漢是佛陀十個稱號之一)[url=][19][/url]
什麼種人可以成為聖者?
  從上面所舉的聖者標準來看,沒有牽涉到年齡、性別、智商、膚色、身分、地位、種族等條件。佛陀時代成就阿羅漢的聖者,「大智慧的如舍利弗,最愚笨的如周梨槃陀伽。年齡極老的如須跋陀羅,一百二十歲;頂年輕的,如七歲沙彌均頭。阿難從佛極久,還沒有證羅漢;而舍利弗、憍陳如們,不過幾天就成了羅漢」[url=][20][/url]。周梨槃陀伽(朱利槃特)連出家應守的戒條內容都記不住,被他哥哥放棄,要他還俗,後來佛陀教他背誦「掃㨹」二字,也要花好幾天才記得住[url=][21][/url],這樣的愚鈍,最後也證得了阿羅漢果。須跋陀羅是一百二十歲的年老出家外道,趕在佛陀入滅前,突破阻攔強行見佛聞法,成為佛陀的最後弟子,他以這麼大的年紀,在佛陀體力最差的時候,聽聞八正道而證入涅槃[url=][22][/url]。所以,解脫的聖者是沒有男人、女人、小孩、老人、貴族、奴隸、白人、黑人、黃種人等種種限制的,不過,早期經典明確地說,在家佛弟子可以成就阿那含果,但沒有說可以(或不可以)證得阿羅漢果,後來不同部派的論師,對此點有不同的看法,並沒有定論,然而,如果我們從「阿羅漢」是貪、瞋、癡永盡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解脫者,是應該不會再對家庭有擁有需求的[url=][23][/url]。而成就初果以上的聖者,則不分在家、出家,可以說遍及佛陀的四眾弟子[url=][24][/url],尤其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的證果聖者,也同樣受到佛弟子的尊崇,後來的論師,將他們尊為廣義的「僧」,稱為「勝義僧」[url=][25][/url]。勝義僧也為佛、法、僧三寶之一的僧寶,是凡夫佛弟子歸依與學習的對象。
三類解脫者
  依早期經典說,佛陀是解脫者,佛陀的弟子,如尊者大迦葉、目揵連、舍利弗、迦旃延、須菩提、優波離、富樓那等阿羅漢,也都是解脫者。此外,傳說在佛陀出世之前,人間也有解脫者,稱為「辟支佛」,例如,有名叫多迦羅尸棄的辟支佛[url=][26][/url],有名叫無患的辟支佛[url=][27][/url],有名叫善目的辟支佛[url=][28][/url]等。這樣,經中所說的解脫者,大致有這三類[url=][29][/url]。那麼,這三類解脫者有什麼異同呢?首先,就貪、瞋、癡已斷,永離煩惱,生死已盡,不再輪迴的解脫內涵來說,這三類解脫者是完全一樣的,沒有所謂優劣的差別[url=][30][/url],他們的差別,只在於解脫的學程不同,以及解脫後教化眾生的能力有所差異而已。依經上說,佛陀與辟支佛,他們都是出生在沒有佛法流傳的時代,是「無師自悟」而證入解脫的,而阿羅漢是佛陀的弟子,他們都依循著佛陀的教導,才證入解脫的,這是阿羅漢與佛陀、辟支佛最明顯的差異[url=][31][/url]。而佛陀與辟支佛的差別則是,佛陀有豐富教化眾生的方便能力,能教化廣大的眾生,也願意積極地廣化眾生,開創佛法廣為流傳的格局,就像釋迦牟尼佛開創了二千多年來,佛法廣傳世間的大格局一樣。而辟支佛通常在成就解脫後,只是隨緣地生活,隨緣地教化眾生,然後默默地入涅槃,沒有像佛陀積極地開創佛法教化眾生的格局[url=][32][/url]
解脫者的情境
  解脫者的境界如何,本來也只有解脫者才能完全體會,不過,如果一般人也能從側面的、間接的有一些推想認識與勝解,那麼,對引發人們嚮往之情而發心修學,對把握修學目標的方向感,將會有所助益。以下,嘗試提出幾點解脫者情境的描繪,讓我們對解脫者有多一些推想認識的訊息:
  一、自知自證:解脫者,乃至於初果以上的聖者們,當他們成就時,都是自知自證,了然於胸的,不必經由佛陀,或者通過其他個人或多人評鑑檢證。例如,佛陀祖國的歸屬國國王波斯匿,在聽說佛陀自己對人宣告說他已經成佛了的傳聞後,十分懷疑,因為他認為佛陀比當時的六師外道都年輕,出家的資歷也淺,怎麼可能成佛了呢?於是就當面向佛陀求證,佛陀即明確地告訴波斯匿王說:「我今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url=][33][/url],佛陀的成佛,就是自知自證的。此外,經中描述佛弟子成就「阿羅漢」時,也都是「自知作證」[url=][34][/url],說自己「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自己知道自己已經不再有流轉生死的「後有」愛,生(死)已盡,就是解脫了。其他像佛弟子自己能記說得「須陀洹」[url=][35][/url]、得「阿那含」[url=][36][/url]的情形也一樣。
  二、不起諸漏,了無牽掛:解脫者斷盡一切貪、瞋、癡、我見、我慢,所以能離一切煩惱(漏),離一切憂悲、熱惱(熾然),自然也無所求[url=][37][/url],無所牽掛了。所以,憶想佛陀,或者其他解脫者會嫉惡如仇地伸張正義、憂國憂民,那都只是凡夫自身反射的想像罷了。
  三、心不苦患:佛陀的生理狀況是不是也超越常人,不會生病,不會受傷?或者生了病、受了傷也不會有疼痛的感覺?後代的佛弟子,有一部分是持這樣理想的觀點的。然而,從早期經典的記載來看,卻不是這樣子的,例如,佛陀的腳曾經受過傷,經中確實有「起身苦痛」的描述,佛陀生理的「身苦痛」和平常人一樣,但是在正念、正智下,「堪忍自安」[url=][38][/url],讓生理引發的痛苦,就只是生理的痛,不會轉移、發展出其他「心苦」,這就和常人大大地不同了。又如佛陀在晚年時,經常有背痛的疾病,無法久坐為佛弟子說法,所以經常由大目揵連、舍利弗代轉法輪[url=][39][/url]。佛陀年紀大了,生理的機能也和大家一樣,漸漸地衰退了,佛陀就曾經形容自己的身體像老爺車一樣,要以禪定勤加維修,才可以勉強而行[url=][40][/url],最後也還因病去逝。在生理上,解脫者和平常人一樣,也難免有生理上的苦,不過,解脫者能做到「身苦(身受)而心不苦(心受)」[url=][41][/url],「心不苦」就充分地表現了解脫者的特殊情境。
  四、清涼、清淨、真實:印度的天氣偏熱,所以印度人以清涼為舒適,解脫者內心遠離熱惱、熾然,所以借用清涼來形容其心境。吵雜的環境,是禪修者所不喜歡的,所以用清淨來形容解脫者的遠離煩惱。虛幻不實在,是人們所不喜歡的,解脫者對生命流轉的苦、集、滅、道已經完全親身實證,所以也用真實來形容解脫者。清涼、清淨、真實,是早期經典對解脫者情境的一種描述[url=][42][/url]
  五、無所怖畏:見法、知法、得法,有「法眼淨」之稱的初果聖者,從體悟法就有「心得無畏」的勇猛,更何況是佛陀以及解脫的聖者。經中曾經有這樣的記載:有一個下雨打雷的夜晚,佛陀在摩鳩羅山經行,因為天帝釋也跟隨在佛陀後面經行,佛陀為了讓天帝釋多做些經行,所以拉長經行時間。童心未泯的侍者尊者那伽波羅,由於久侍不耐,但又礙於自己是侍者的身分,得遵守佛陀沒休息侍者不能先離開休息的慣例,於是,為了自己能早些休息,竟然異想天開,扮鬼嚇佛陀,想要讓佛陀因此而早些休息。結果,受到佛陀的斥責,佛陀說「如來、應、等正覺久離恐怖」[url=][43][/url],哪還會受到驚嚇呢!
  六、八風不動:八風,指的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url=][44][/url]等八種能吹動煩惱的風。解脫者煩惱永盡,所以說八風不能撼動。[url=][45][/url]
  七、出污泥而不染: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世間充滿著煩惱雜染,聖潔的解脫者,生活在這雜染污濁的世間,但卻不為煩惱所污染,就像蓮花的出污泥而不染一樣[url=][46][/url]




註解

[1]「須陀洹,是梵語,譯義為『預流』或『入流』。修行到此,契入了法性流,也就參預了聖者的流類。」《成佛之道》第二三八頁,印順法師著。
 「預流(梵srota-āpanna ,巴sotāpanna ),音譯為須陀洹。」《佛光大辭典》第一六八三頁。

[2]「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所謂流者,何等為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說流者,謂八聖道。」《雜阿含第八四三經》
[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沙門果,何等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雜阿含第一一二八經》
[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四念處多修習,當得四果、四種福利。云何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雜阿含第六一八經》
[5]「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果、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如是,四雙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雜阿含第五五0經》
[6]「彼眾實有阿羅訶、趣阿羅訶,有阿那含、趣阿那含,有斯陀含、趣斯陀含,有須陀洹、趣須陀洹,是謂四雙八輩。」《中阿含第一二八經》
[7]「復有八法,謂八人:須陀洹向、須陀洹、斯陀含向、斯陀含、阿那含向、阿那含、阿羅漢向、阿羅漢。」《長阿含第九經》
[8]「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賢聖之眾。」《長阿含第二經》
 「聖眾者,所謂四雙八輩」《增壹阿含三品第三經》

[9]「比丘!於此法如實正慧等見,三結盡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比丘!是名須陀洹果,不墮惡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後究竟苦邊。」《雜阿含第六一經》
[10]「云何有身見?謂於五取蘊起我、我所想,由此生忍,樂慧觀見,名有身見。」《法蘊足論》(大正二六‧四九七上)
[11]「復次,有起戒取;或起禁取;或起戒禁取。謂:此戒、此禁、此戒禁能清淨,能解脫,能出離,能超苦樂,至超苦樂處,皆是戒禁取。現所起纏,彼從此纏復起餘纏,增上轉增上;猛利轉猛利;圓滿轉圓滿。前所起纏,說名為愛,後所起纏,轉名為取,是名愛緣取。」《法蘊足論》(大正二六‧五一二上)
[12]「云何疑蓋?謂於佛、法、僧,及苦、集、滅、道生起疑惑,二分二路,猶豫疑箭,不決定、不究竟、不審決,非已一趣,非當一趣,非現一趣,總說為疑。如是疑性,覆心、敝心,乃至裹心、蓋心,故名為蓋。蓋即是疑,故名疑蓋。」《法蘊足論》(大正二六‧四八三上)
[13]「如是,比丘精勤修習,隨順成就,一切結縛、使、煩惱、纏,漸得解脫。」《雜阿含第二六三經》
[14]「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闡陀比丘見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按:斷疑),不由於他,於大師教法得無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難言:正應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識教授、教誡說法(按:意即斷戒禁取)。我今從尊者阿難所,聞如是法,於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正住解脫,不復轉還(按:不退轉);不復見我(按:斷身見),唯見正法。」《雜阿含第二六二經》
[15]「斷三結,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一往一來,究竟苦邊。」《雜阿含第九六四經》
[16]「如是,我諸聲聞斷五下分結,得阿那含,於彼受生,不還此世。」《雜阿含第一二四八經》
[17]「何等為阿羅漢果?謂貪、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雜阿含第七九七經》
[18]「自知身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時彼尊者亦自知法,心得解脫,成阿羅漢。」《雜阿含第二六四經》
[1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於此世作佛、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雜阿含第三四九經》
[20]摘錄自《佛法概論》第二五六至二五七頁,印順法師著。
[21]「爾時,尊者槃特告弟朱利槃特曰:若不能持戒者,還作白衣。是時,朱利槃特聞此語已,便詣衹洹精舍門外,立而墮淚。……爾時,世尊手執朱利槃特,詣靜室教使就坐。世尊復教,使執掃㨹:汝誦此字,為字何等?是時,朱利槃特誦得掃,復忘㨹,若誦得㨹,復忘掃。爾時,尊者朱利槃特誦此掃㨹,乃經數日。」《增壹阿含二十品第十二經》
[22]引自《雜阿含第九七九經》
[23]「一般說,在家者不能得究竟的阿羅漢。……然北道派Uttarāpathaka以為:在家者也可以成阿羅漢,與出家者平等平等。北道派的見解,是引證經律的。如族姓子耶舍Yaśa,居士鬱低迦Uttika,婆羅門青年斯特Setu,都是以在家身而得阿羅漢,可見阿羅漢不限於出家,應有在家阿羅漢。『論事』(銅鍱部論)引述北道派的見解,而加以責難。『論事』以為:在家身是可以得阿羅漢的,但阿羅漢沒有在家生活的戀著,所以不可能再過在家的生活。『彌蘭王問』依此而有所解說,如「在家得阿羅漢果,不出二途:即日出家,或般涅槃」。這是說,得了阿羅漢果,不可能再過在家的生活,所以不是出家,就是涅槃(死)。這一解說,也是依據事實的。族姓子耶舍,在家身得到阿羅漢,不願再過在家的生活,當天就從佛出家,這是「即日出家」說,出於律部。外道須跋陀羅Subhadra是佛的最後弟子,聽法就得了阿羅漢,知道釋尊快要入涅槃,他就先涅槃了,這是般涅槃說,如『遊行經』等說。依原始佛教的經、律來說,『彌蘭王問』所說,是正確的。北道派與『彌蘭王問』,都是根據事實而說。」《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一八五頁,印順法師著。
[24]「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優婆塞,乃有眾多優婆塞修諸梵行,於此法律斷五下分結,得成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乃有眾多優婆夷,於此法律斷五下分結,於彼化生,得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乃有眾多優婆塞居家妻子,香華嚴飾,畜養奴婢,於此法律斷三結,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一往一來,究竟苦邊。……乃有眾多優婆夷在於居家,畜養男女,服習五欲,華香嚴飾,於此法律三結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雜阿含第九六四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彼處有比丘經行,於彼處四沙門果中得一一果者,彼比丘盡其形壽常念彼處。……如是,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一一四經如上說。」《雜阿含第一一三0經》

[25]「云何名勝義僧?謂佛、世尊;若諸菩薩摩訶薩眾,其德尊高於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獨勝覺;若阿羅漢;若不還;若一來;若預流,如是七種補特伽羅勝義僧攝。若諸有情帶在家相,不剃鬚髮,不服袈裟,雖不得受一切出家別解脫戒,一切羯磨布薩、自恣,悉皆遮遣,而有聖法,得聖果故,勝義僧攝。是名勝義僧。」《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大正一三‧七四九下)
[26]「佛告波斯匿王:彼摩訶男過去世時,遇多迦羅尸棄辟支佛……」《雜阿含第一二三三經》
[27]「於是,尊者阿那律陀告諸比丘:……我憶昔時在此波羅㮈國為貧窮人……是時,有一辟支佛,名曰無患依此波羅㮈往……」《中阿含第六六經》
[28]「昔者,過去久遠世時,有辟支佛,名善目。」《增壹阿含三八品第九經》
[29]「如淨眾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羅漢;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上說。」《雜阿含第六三五經》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羅漢比丘諸漏已盡,離諸重擔,所作已作,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彼亦歸盡,捨身涅槃。若復緣覺,善調、善寂,盡此身命,終歸涅槃。諸佛世尊,十力具足、四無所畏、勝師子吼,終亦捨身取般涅槃。」《雜阿含第一二二七經》

[30]「尊者阿難答曰:目揵連!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解脫及慧解脫、阿羅訶解脫,此三解脫,無有差別,亦無勝如。」《中阿含第一四五經》
[31]「佛告比丘:…如來、應、等正覺,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於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為說法.……復能成就諸聲聞,教授教誡;如是說正順欣樂善法,是名如來、羅漢差別。」《雜阿含第七五經》
 「……世尊告曰:有辟支佛無師自悟,去諸結使,更不受胎……」《增壹阿含二六品第九經》

[32]「當觀此五盛陰時,諸可集法盡是滅法,觀此法已,然後成辟支佛道。是時,喜益辟支佛已成道果,便說此偈:我憶地獄苦,畜生五道中,捨之今學道,獨逝而無憂。」《增壹阿含三八品第七經》
 「爾時,觀此五陰身已,所謂習(集)法皆是盡(滅)法,即於座上得辟支佛。……是時,辟支佛說此偈已,飛在虛空而去,在一山中,獨在樹下,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增壹阿含五一品第三經》

[33]「世尊!我聞世尊自記說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人傳者,得非虛妄過長說耶?……佛告大王(按:波斯匿王):……我今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雜阿含第一二二六經》
[34]「……乃至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心善解脫。」《雜阿含第二00經》又,其他尚有二十一經也有相同的經文。
[35]「尊者阿難言:善哉長者,汝自記說是須陀洹果。」《雜阿含第一0三一經》
[36]「尊者摩訶迦旃延語長者言:善哉長者,能自記說得阿那含。」《雜阿含第五五四經》
[37]「一切諸憂惱,熾然永已斷,是則到彼岸,涅槃無所求。」《雜阿含第一三一一經》
[38]「爾時、世尊金鎗刺足,未經幾時,起身苦痛;能得捨心,正智、正念,堪忍自安,無退減想。」 《雜阿含第一二八九經》
[39]「爾時,世尊知釋氏去已,告大目揵連:汝當為諸比丘說法,我今背疾,當自消息。」《雜阿含第一一七六經》
 「彼時,世尊告曰:舍利子!汝為諸比丘說法如法,我患背痛,今欲小息。」《中阿含第八八經》

[40]「佛告阿難……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車,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壽,自力精進,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時,我身安隱無有惱患。」《長阿含第二經》
[41]「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奪命,不起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雜阿含第四七0經》
[42]「我說彼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所至趣,唯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淨、真實。」《雜阿含第三九經》
[43]「時,世尊告那伽波羅比丘:汝那伽波羅愚癡人,以摩鳩羅鬼神像恐怖佛耶?不能動如來、應、等正覺一毛髮也,如來、應、等正覺久離恐怖。」《雜阿含第一三二0經》
[44]「有世八法,隨世迴轉。云何為八?一者利,二者衰,三者毀,四者譽,五者稱,六者譏,七者苦,八者樂。」《增壹阿含四三品第八經》
[45]「如來出現世間,又於世界成佛道,然不著世間八法,猶與周旋,猶如淤泥出生蓮華,極為鮮潔,不著塵水,諸天所愛敬,見者心歡。」《增壹阿含四三品第九經》
[46]「猶如青蓮花,紅、赤、白蓮花,水生水長,出水上,不著水。如是,如來世間生、世間長,出世間行,不著世間法。」《中阿含第九二經》,《雜阿含第一0一經》






莊春江工作站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86

主題

1

好友

8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7#
發表於 2019-8-16 19:42:54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容燥兒 於 2019-8-16 19:45 編輯

http://wiki.sutta.org/index.php? ... 4.E7.B4.A0.E8.B4.A8

入流

入流巴利語sotāpatti)是證悟的第一個層次,包括初道初果。入流即進入趣向解脫的不退轉之道。也稱預流,音譯:须陀洹。「流」(sotā,音譯:須陀)即是八聖道分: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如恆河之水不斷地從喜瑪拉雅山流向海洋,出世間八聖道分亦從正見之生起不斷地流向證悟涅槃。[1]
[size=12.065px]
目錄[size=11.3411px] [[url=]隱藏[/url]]


概述
入流,即已進入聖道之流,必定流向般涅盤。對於漫長的生死旅途來說,入流聖者已經走近了輪迴的終點,他們的未來世將只投生於人界與天界兩種善趣當中,而且次數最多不會超過七次。也即是說:入流聖者將於不超過七次的生命期間,必定能得究竟苦邊,趣無餘依般涅槃,絕不會再有第八次受生。[2]
當禪修者觀照一切諸行無常、苦、無我的世間觀智成熟時,即生起一剎那緣取涅槃為目標的更改種姓心,超越凡夫種姓,而達到聖者種姓。此後即刻生起一剎那的入流道心。入流道心又稱為入流道智、初道智。該道智執行與四聖諦有關的四種作用,即:遍知苦、斷除煩惱(苦之因)、證悟涅槃(苦之滅)及開展八支聖道。入流道智生起之後,即證悟入流聖果。[2]
入流聖者的素質
在聖典中常如此描述入流聖者:「滅盡三結,成為入流者,不退墮法,必定趣向正覺。」[2]
  • 「滅盡三結」,入流道智能斷除最粗的三種結:
(1)執着實有我、我所、靈魂、大我、至上我存在的「有身見」(sakkāya-diṭṭhi,又作薩迦耶見,身見,我見,邪見);入流聖者已經斷除了邪見,他們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故意造作諸如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之類的惡行,即使是在夢中,他們也不會再造作此類的惡業,因為他們已經根除了造作這些惡業的潛伏性煩惱。(2)執着相信修持苦行、祭祀、儀式等能夠導向解脫的「戒禁取」(sīlabbataparāmāsa);(3)對佛法僧、戒定慧、三世因果及緣起的「疑」(vicikicchā)。
  • 「不退墮法」,絕不會墮惡趣:
入流道智也能斷除一切強得足以導致投生至四種惡趣(地獄、畜生、餓鬼、阿蘇羅)的貪瞋痴,以及所有尚未產生四種惡趣果報的惡業。因此,初果入流聖者不可能再墮入四惡趣。
  • 「必定趣向正覺」,必定流向般涅槃:
入流聖者的未來世將只投生於人界與天界兩種善趣當中,而且次數最多不會超過七次。根據投生的次數又可分為三種,即:最多七次者、家家者和一種子者。檢驗道果
當禪修者認為自己已證悟道果時,有許多需要一而再地檢驗之處,以辨清該體驗是否真實,因為根據諸禪修者的經驗,有許多類似證悟涅盤的經驗可能發生。[3]
  • 在證悟道果的時候,諸聖者透過所緣通達(ārammaṇa-paṭivedha)而透徹地覺悟名色完全滅盡,即稱為無為涅槃(asaṅkhata-asaṅkhata)的滅諦;
  • 他們以作用成就(kiccasiddhi)作無痴通達(asammoha-paṭivedha),透徹地覺悟其餘三聖諦,即苦聖諦、集聖諦及道聖諦。[4]聖者能夠隨時逐一觀察以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等十一種形式存在的五蘊、集諦與緣起,因為能覆蔽如實知五蘊與集諦之痴已被入流道消除了。
若人以為自己是入流,他應該以「試金石檢驗黃金」(這表示把一塊黃金在一種作檢驗用的石頭上劃一划,專家可從黃金留在試金石上的痕跡,判斷黃金的真偽。)來問自己:
  • (1)我是否已經覺悟以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劣、勝、遠、近十一種形式存在的苦諦呢?
  • (2)是否已經覺悟連貫三世的緣起?
  • (3)是透過自己的經驗抑或透過他人的語言文字?如果他只是透過他人的語言文字了解它們,他是入流嗎?
《大因緣經》注釋說:「所謂入流者,緣作明顯之後才現起。」如果他是入流,那麼他必定清楚地了解稱為「緣作」(paccayākāra)的緣起。這是一個要考慮經教詮釋的階段。既然入流道智具有破除覆蔽四聖諦的痴的力量,那麼以這「試金石」檢驗自己之下,他就能夠知道自己是否是入流。
他也應該一而再地作決意以知真偽。如果他決意「願覺悟涅槃一小時」、「願覺悟涅槃兩小時」等時,便即刻可以見到涅槃,那麼他就比較可能真的覺悟了涅槃。之後,還需要進一步地檢驗。省察道、果與涅槃,以及有或沒有省察他已斷與還剩下的煩惱。這即是以五種省察速行心路過程Paccavekkhaṇa-javana-vīthi)省察:一、道;二、果;三、涅槃;四、已斷的煩惱;五、未斷的煩惱。

注釋書解說
《清淨道論》第二十二·說智見清淨品
(十九種觀察)其次於得果之後,他的心便人於有分。自此既斷有分,為觀察於道而起意門轉向心。此(心)滅時,次第的(起了)觀察於道的七速行。於是再入有分,同樣的為了觀察果等而生起轉向等。由於它們的生起,他(一)觀察道,(二)觀察果,(三)觀察已斷的煩惱,(四)觀察殘餘的煩惱,(五)觀察涅槃。即他
  • (一)以『我實由此道而來』而觀道,
  • (二)以『我曾獲得這樣的功德』而觀果,
  • (三)以『我曾舍斷此等的煩惱』而觀已斷的煩惱,
  • (四)以『此等是我的殘餘的煩惱』而觀將由上面的三道所斷的煩惱,
  • (五)最後這樣觀察不死的涅槃:『我以此法為所緣而通達』,這是入流聖者的五種觀察。
這樣一來、不來亦如入流(各有五種觀察)。其次在阿拉漢則無觀察殘餘的煩惱(故只有四觀察)。
如是一切名為十九種觀察;此(數)是最大的限度。因為觀察已斷(的煩惱)及殘餘的煩惱,在諸有學是或有或無的。正如無此觀察的馬哈那馬(大名)問世尊道:「於我之內尚有何法未曾舍離,使我時為貪法而占據我心呢」?應知一切的詳細說法。

經藏語源
《長部經典二·一六·大般涅槃經》
阿難!於此,我將為汝次第宣說法鏡。此具足之聖聲聞,即可預期各自之未來:「於我地獄已滅,畜生道、餓鬼道及其他惡趣滅,我證入流果,住不退轉法,必到達正覺。
阿難!然者,此具足之聖聲聞,即可預期各自之未來:「於我地獄已滅,畜生道、餓鬼道及其他惡趣滅,我證入流果、住不退轉法,乃到達正覺。」所述之法鏡者何耶?阿難!聖聲聞對佛陀具足正信,[信彼世尊是:]『阿拉漢、等正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對於法具足正信:『世尊所善說之法,是現益、應來見、明了、導至解脫,令智者各自體證。』對於僧伽具足正信:『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善正行、正直行、奉法、具足淨戒。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四雙八輩,值得供養、恭敬、禮拜,為世間之無上福田。』聖聲聞是聖者所喜愛,其戒行不缺、不壞、不瑕穢,令人解脫,為聖者所讚嘆,不為其他所污而於三昧增長。
阿難!次第於此法鏡之法,具足此之聖聲聞,即可預期各自之未來:『於我地獄已滅,畜生道、餓鬼道及其他惡趣滅,我證入流果,住不退轉,必到達正覺。』」
《相應部經典六·第十一·預流相應》:
  • 二·第二 預流
諸比庫!聖弟子如成就四法者,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何為四法耶?
諸比庫!於此有聖弟子,於佛成就證淨,曰:『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法成就證淨,曰:『世尊之法為善說、現見、不時、來見、引導、智者應自知也。』於僧成就證淨,曰:『世尊之聲聞眾為妙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直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應理行者,世尊之聲聞眾,為和敬行者,謂四雙八輩者是。世尊之聲聞眾,為應請、極應請、應供養、應合掌、世間無上福田。』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穢,離脫,智者所贊,不執取,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諸比庫!聖弟子成就此四法者,則為預流,墮法滅、決定、趣向等覺。」
  • 五·第五 沙利子(二)
時,具壽沙利子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時世尊對坐於一面之具壽沙利子曰:「沙利子!預流支、預流支之謂者,沙利子!以何為預流支耶?」
「大德!親近善士為預流支,聽聞正法為預流支,如理作意為預流支,法隨法行為預流支。」「善哉!沙利子!善哉!沙利子!親近善士為預流支,聽聞正法為預流支,如理作意為預流支,法隨法行為預流支。
沙利子!謂、流者,沙利子!以何為耶?」
「大德!八支聖道為流也,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善哉、善哉!沙利子!八支聖道為流,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
沙利子!謂預流者、預流者,沙利子!以何為預流者耶?」
「大德!成就此八支聖道者,名之為預流者,某甲名、某甲姓之具壽。」「善哉!善哉!沙利子!成就此八支聖道者,名之為預流者,某甲名、某甲姓之具壽。」

論藏出處
人施設論·細說·一人施設》
41.什麼人是預流者和為了作證預流果而修行呢?為了舍斷三結而修行的人是為了作證預流果而修行者。哪個人的三結已被滅盡了一這個人被稱為預流者
31. 什麼人是極七次者呢?在這裡有一種人,由於完全滅盡三結而成為預流者,不墮惡趣、決定、趨向究竟正覺。他在天和人間輪迴流轉七次之後,苦的作盡一這個人被稱為極七次者
32.什麼人是家家者呢?在這裡有一種人,由於完全滅盡三結而成為預流者,不墮惡趣、決定、趨向究竟正覺。他輪迴流轉二或三家之後,苦的作盡一這個人被稱為家家者
33.什麼人是一種者呢?在這裡有一種人,由於完全滅盡三結而成為預流者,不墮惡趣、決定、趨向究竟正覺。他只一次轉生人類之後,苦的作盡一這個人被稱為一種者
參見注釋與引用
  • 移至↑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一章·心之概要:出世间心一共有八种,这些心属于证悟的四个层次:一、入流;二、一还;三、不还;四、阿拉汉。每一层次皆有两种心:道心(maggacitta)与果心(phalacitta)。入流道心所缘取的目标是涅槃。一切出世间心所缘取的目标都是无为究竟界,即:涅槃。
  • 移至:2.0 2.1 2.2 《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观禅法》·断烦恼与证道果
  • 移至↑ 《智慧之光》第十七章·道智与果定
  • 移至↑ 《智慧之光》第十七章·道智与果定:何谓无痴通达?以作用去除覆蔽四圣谛、令不如实知的痴,即无痴通达。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86

主題

1

好友

8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8#
發表於 2019-8-16 19:43:50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容燥兒 於 2019-8-16 19:47 編輯

https://ol.mingpao.com/ldy/cultu ... e%e9%ba%bc%e8%be%a6

Screenshot_2019-08-16-19-46-21.png (1.1 MB, 下載次數: 38)

Screenshot_2019-08-16-19-46-21.pn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

主題

0

好友

1077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9#
發表於 2019-8-16 22:06:10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伺尋喜樂 於 2019-8-16 22:08 編輯

佛陀在世的時候,瑪利咖(Mallikà)夫人是高沙喇國的王妃,她的丈夫叫巴謝那地(Pasenadi,波斯匿王)。瑪利咖夫人是壹位很有智慧又善良的女人,她使巴謝那地王成為佛陀的弟子,而她自己也是壹位很虔誠的佛弟子,壹位樂善好施的善女人。每壹位佛陀住世期間都會有壹次無比的布施,在我們佛陀時代的無比布施是瑪利咖夫人出的主意,她使巴謝那地王成功地舉辦了。當時沙瓦提城裏的人民在爭相供養佛陀,巴謝那地王也動用皇家的錢財與能力來供養佛陀。於是沙瓦提城的人民與皇家在比賽供養,最後瑪利咖夫人出了個主意,成功地舉辦了壹次即使全國人民集資也沒辦法比的大布施。她吩咐把五百頭大象全部妝飾起來,然後讓每壹位比庫都坐在壹頭大象上,在大象上方撐著壹把大白傘蓋,然後叫壹位宮女站在後面搧扇子,這是只有皇家才有能力辦到,其他的平民百姓是無能為力的。因此,在我們的佛陀住世時期,僅有的壹次無比布施就給巴謝那地王和瑪利咖夫人贏得了。我們可以推測瑪利咖夫人做了很多的善事。

  但是有壹次她做錯了。有壹天,瑪利咖夫人在她的浴室裏洗澡,當她洗完澡在擦腳的時候,她的愛犬跑進了浴室,趴在她的身上,那時瑪利咖夫人也沒有阻止它。結果這壹幕給巴謝那地王在浴室旁邊的窗口看到了。等瑪利咖夫人出來之後,巴謝那地王惡狠狠地指責她:“妳怎麽可以和妳的狗做那樣的事情?”她說:“我做了什麽事情?”“妳怎麽和妳的狗做那樣的事情?”她說:“我沒有!”“我親眼從這窗口看到的!”“窗口?這個窗口怪怪的!不信的話,妳進來。”她假裝讓巴謝那地王進去,她在窗口看,之後她說:“妳怎麽可以和壹只母羊在做那種事情?”巴謝那地王說:“我沒有!”“我親眼從這窗口看到的!”於是巴謝那地王想:“看來這個窗口的確怪怪的。”就沒有再追究這件事情。因為巴謝那地王和瑪利咖夫人兩人都沒有證得初果,都是凡夫。正是由於凡夫,瑪利咖夫人還會說謊,還會做這樣的事情。如果她是聖者,就不可能做出這些事情來。因為瑪利咖夫人與狗做了那樣的事情,又欺瞞了她的丈夫,她為這件事情耿耿於懷,壹直掛在心裏,壹想到就感覺到後悔,但又羞於啟齒。到了巴謝那地王晚年的時候,瑪利咖夫人去世了。死後她投生到哪裏去了?投生到地獄裏去!為什麽會投生到地獄呢?因為她在臨終之前想起了這件事情,她感覺到很後悔。因為她臨終時生起的是不善心,所以墮落到地獄中去。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

主題

0

好友

1130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10#
發表於 2019-8-16 22:25:40 |只看該作者
問:是不是所有的修行人,包括出家師父,在家居士,他修行一定要證到初果,才能解脫生死輪迴?否則就不能解脫?



瑪欣德尊者答:真正要完全解脫生死輪迴,唯有斷盡了任何的煩惱,我們要知道生死輪迴的因是什麼?生死輪迴的因是因為我們有業,業的成熟就會帶來果報。為什麼會造業?因為有煩惱。如果沒有煩惱,才可以完全的斷除、才能夠完全的解脫生死,初果聖者還是會造業,他還是會造不善業。



有根據錄音整理的07年-09年開示文字都未經過Mahinda尊者校對,僅供大家參考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4-19 13:51 , Processed in 0.062877 second(s), 21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