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2362|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宣揚戰狼勇猛 不提韜光養晦

[複製鏈接]

19

主題

0

好友

523

積分

高級會員

Rank: 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9-2-9 17:13:27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宣揚戰狼勇猛 不提韜光養晦


歷史典籍《國語.晉語》云:

「少族而多敵,不可謂天。」

樹敵少一些 可緩解怨氣

在當代,外交關係應依循國際準則謀求對話,有共識者少而樹敵太多,必聚怨氣,「天」都不會扶助。

在中美建交(1979.1.1)40周年前幾天,紐約大學法學教授孔傑榮(Jerome A. Cohen)說,北京領導人「對內對外政策出現大倒退,……導致美中關係非常不確定和悲觀」;他認為,處理美國和國際關係的政策偏失,「對內政策已倒退到令人震驚的地步」(註

外交無小事
孔傑榮是與北京有40年「交流經驗」的法律專家,長期任哈佛大學法學教授,曾任「中華民國總統」的馬英九、曾任美國東西中心主任的李浩(抗日國軍將領李漢魂之子),都是他的學生。

孔傑榮是接受美國之音的訪問(12月26日)發表上述談話。

另一位著名「中國通」、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黎安友(Andrew Nathan)則強調,美中關係惡化的主因,是北京在國家安全、高端科技層面威脅美國。


黎安友(Andrew Nathan)強調,美中關係惡化的主因,是北京在國家安全、高端科技層面威脅美國。(Wikimedia Commons)

戰爭與和平 小平說韜光

北京對內的「亮劍震懾」,對外的大國主義(聲稱大國領袖主導大國外交、接近全球舞台中心、引領全球治理),引起西方警惕並衍生「抗拒紅潮」新浪。

大國主義的泛起,關乎初級階段論和「韜光養晦」取向的疏離或拋棄。

1979年以來,北京逐步推動經改,調整全球戰略。調整的前提,是變通毛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不可避免論,小平提出新「和戰觀」,強調以和平對話手段化解戰爭危機。在《鄧小平與改革光環》一書(1998),我對新「和戰觀」有如下解讀:

「(小平認為)和平力量可以制約戰爭力量,『不用戰爭手段而用和平方式』解決國際間的爭論,創造國際和平環境以利於發展經濟。和戰觀的改變,使全球的戰略部署轉為爭取世界和平,緩和國際緊張局勢」(頁20)。


《人民日報》號外,宣布中美即將建交,1978年12月16日。

仍然在初階 勿好大喜功

新「和戰觀」,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相呼應。後者是1980年代前期提出的社會發展階段論,反思大躍進一類與現實脫節的「共產主義天堂暢想(狂想)」。

初階論的要點,是社會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正視生產力比較落後、國力比較薄弱的事實,決策和施政要符合實際、受實踐檢驗,避免虛浮的趕、超,應汲取好大喜功的「大躍進」(註2)和「土法煉鋼」等政治運動的浮躁教訓。

在初階論和新「和戰觀」之下,小平的韜光養晦是八九學潮後的外交政策取向。1989年9月4日,他接見新領導層時說:

「對於國際局勢,概括起來就是三句話:第一句話,冷靜觀察;第二句話,穩住陣腳;第三句話,沉着應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幹,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註3)

謙虛重禮貌 切勿強出頭

此段話沒有「韜光養晦」。

1989年底,中共外交部黨組發文件,傳達小平的「外交方略」(俗稱24字令):

「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着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註4)。

1992年4月,小平談國際關係:「我們再韜光養晦地幹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個較大的政治力量,……在國際上發言的分量就會不同」(註5)。

1994年6月,經濟日報(北京)訪問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李淑錚,採訪記者提到「小平同志提出一個著名的方略:冷靜觀察,沉着應付,站穩腳跟,韜光養晦。」(註6)

不管是「16字方略」還是「24字令」,小平的「韜光養晦」說,是面對西方就八九學潮事件的制裁行動,也針對八九後新總書記的「反和平演變提到日程上」、展開意識形態鬥爭的構想。

收斂和謹慎 創柔性空間

「韜光養晦」之源,可上溯《舊唐書.宣宗紀》的「愈事韜晦」之句;晚清思想家鄭觀應(1842—1922)在澳門撰寫《盛世危言》之序,謂「急擬獨善潛修,韜光養晦。」

以當代國際政治的視野解讀,「韜光」是指收斂(斂藏光芒),不搶鏡頭、不露鋒芒;處理國際關係,小心謹慎、謙虛有禮,避免傲慢、到處樹敵,緊記「少族而多敵,不可謂天」的古訓。

「養晦」是指休養生息、消除晦氣(化解困境)、積聚力量,恰如《宋史.邢恕傳》言:「養晦以待用。」

「韜光養晦」的內涵之一是「養拙」,正如西晉賦家潘岳(247—300)〈閑居賦〉言:「仰眾妙而絕思,終優游以養拙。」小平「24字令」中的「善於守拙」,類似於「養拙」。

剛柔可互濟 變而能通利

按中共常提的辯證法,「韜光養晦」是有所作為與謙虛低調的正反兩面辯證關係,即「對立的統一」。

就傳統歷史文化而言,「韜光養晦」是有剛有柔,在收斂中構建柔性空間,達致剛柔互濟。這就是《老子》言:「守柔曰強」;《易經.繫辭》謂:「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變而通之以盡利」。

胡溫新政時(2003年3月至2013年3月),中共中央外事辦公室主任戴秉國解釋「韜光養晦」:「主要內涵是中國要保持謙虛謹慎、不當頭、不扛旗、不擴張、不稱霸。」曾任外交學院院長的吳建民說:「溫家寶總理總表示這一外交政策一百年都不會改變」;又說:「防止浮躁,浮躁的根本原因是過高估計了自己。」

小平曾警示 不說過頭話

近幾年,配合「大國領袖」主導「大國外交」的政治宣傳片,涉及大國崛起、大國外交、厲害了(觸及所謂新四大發明)(註7)、戰狼的話題,突出宣傳政治強人「崛起」並引領全球,引起西方的警惕與防範。

美國著名「中國通」、美國前副助理國務卿、現任加州大學聖地瓦哥分校教授謝淑麗(Susan Shirk)稱,北京出現過早的勝利主義情緒(premature triumphalism)(註8),即北京流行的日常語:「勝利沖昏頭腦」。

所謂過早的勝利主義,實是浮躁的自戀狂,恰如美國史專家、社科院前美國研究所所長資中筠說的「虛驕之氣」。

早在薄熙來「重慶模式」出現的前後,這類浮躁之風就存在。資中筠說:「似乎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下一個世界中心的大國已經在望。」(註9)

胡溫新政結束,「韜光養晦」被大國外交的「鬥爭剛性」替代。宣揚秦國強大遠征、大國崛起和「戰狼」的影片、電視劇,一個接一個而來;在官媒和官方集會,「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引領全球」喊得很響。結果是:欲速不達,引起西方各國的警惕、反彈。這種落差,反襯「小平警示」:「過頭的話不要講,過頭的事不要做」(註10),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吳建民說:「防止浮躁,浮躁的根本原因是過高估計了自己。」(Wikimedia Commons)

註釋:

註1:孔傑榮:別低估習近平反面教員作用,中國之變可能早於人們想像

註2:60年前建公社狂生暢想天堂

註3:鄧小平文選,第3卷頁321。

註4:黨媒引述的「24字令」,用字略有出入,如「穩住陣腳」,有的寫成「站穩腳跟」。

註5: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卷頁1346。

註6:宣揚三大飛躍拋離韜光養晦

註7:〈爭說四大發明 避差距誇厲害〉

註8:謝淑麗:〈中國對外政策轉變導致美中關係緊張〉

註9:資中筠:〈說不盡的大國興衰〉

註10:鄧小平文選,第3卷頁320。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主題

0

好友

523

積分

高級會員

Rank: 4

沙發
發表於 2019-2-9 17:16:20 |只看該作者
《人民日報》號外,宣布中美即將建交,1978年12月16日。

20190208_photo3.jpg (96.3 KB, 下載次數: 55)

20190208_photo3.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11-16 12:42 , Processed in 0.015105 second(s), 22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