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羅地網

標題: 香港教育制度不能改善? 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打印本頁]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7-23 10:09
標題: 香港教育制度不能改善? 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本帖最後由 CarmenNg 於 2020-5-21 10:00 編輯

教育局 (香港)
現任局長為吳克儉,副局長為楊潤雄,政治助理為施俊輝,常任秘書長為謝凌潔貞。

歷史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更名為教育統籌局(Education and Manpower Bureau)。
2002年7月1日,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董建華推行主要官員問責制,並將各政策局重組為十一局。負責勞工事務的勞工處撥歸經濟局,並改名為經濟發展及勞工局。

2003年1月,由於香港特區政府財政赤字嚴重,政府需要精簡人手,所以實行「局署合併」,把轄下的教育署及教育統籌局合併,成為新的教育統籌局。

2007年7月1日,教育統籌局改稱教育局,繼續負責教育政策方面的職責,而過往由教統局負責有關人力的政策,現由勞工及福利局負責。

1997年後歷任首長

•        教育統籌司(亦稱為教育及人力統籌司)
o        王永平(1995年8月-1997年6月30日)

•        教育統籌局局長
o        王永平 (1997年7月1日-2000年7月2日)
o        羅范椒芬(2000年7月3日-2002年6月30日)
o        李國章 (2002年7月1日—2007年6月30日)

•        教育局局長
o        孫明揚 (2007年7月1日—2012年6月30日)
o        吳克儉 (2012年7月1日—)

•        教育局副局長
o        陳維安 (2008年7月24日—2012年6月30日)
o        楊潤雄 (2012年11月5日—)

•        教育署署長
o        余黎青萍(1996年-1998年)
o        羅范椒芬(1998年-2000年)
o        張建宗 (2000年-2002年)
o        李慶煇 (2002年-2003年)

•        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
o        羅范椒芬(2002年7月-2006年10月)
o        黃鴻超(2006年10月31日—2007年6月30日)

•        教育局常任秘書長
o        黃鴻超(2007年7月1日—2012年10月22日)
o        謝凌潔貞(2010年12月13日—)

註:1980年代,教育司署架構改組後,「教育司」的英文職銜為「Secretary for Education」,「教育署署長」的英文職銜則為「Director of Education」。後來,「教育司」改稱為「教育統籌司」(又稱為「教育及人力統籌司」),英文職銜為「Secretary for Education and Manpower」。香港回歸後,原有「教育統籌司」的中文職銜改為「教育統籌局局長」,英文職銜保持不變 。2003年,「教育署署長」一職被廢除,其職能由「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英语:Permanent Secretary for Education and Manpower)接手。2007年,「教育統籌局局長」改稱「教育局局長」(英语:Secretary for Education);「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改稱「教育局常任秘書長」(英语:Permanent Secretary for Education)。2008年,香港特區政府委任陳維安為首任「教育局副局長」(英语:Under Secretary for Education)。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7-23 10:09
歷史

1997年以前,大多數的中學以英語教學,部分學校以中英混合教學。1995年起,政府開始檢討教學制度;1998年開始推行「母語教學」,政府強制大多數公營中學改用中文教學,只允許保留114間作英文教學。不過此項計畫推行一波三折,輿論對母語教學的成效滿有質疑,因此作為殖民地產物的英文學校仍被視為佔優。

2000年9月教育統籌委員會發表的《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報告書提出容許教學理念相近的小學與中學結盟,使小學畢業生直接升上結盟的中學稱為「一條龍」辦學模式。同年10月獲政府接納。但由於該計劃申請者多為傳統上著名的英文中小學,使減低競爭入讀的情況無多大幫助。

教育統籌局於2006年至2007年年度新學年的中一新生起,教育制度改為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及四年大學,並於2009年推行校本評核作為學生在會考成績的其中一個評分準則及推行高中通識科。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7-23 10:10
教學改革  TTRA(政府建議) / TTRL(教協提出)

TOC(目標為本課程)
通識教育[编辑]香港於2012進行首屆中學文憑試,並將通識教育科列入必修科,強調學生批判思考,而且沒有標準答案,該科共分六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單元三:現代中國
單元四:全球化
單元五:公共衛生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

通識科在2009至2010學年正式落實,香港教育城也設立通識教育網。不少單位及人士亦提供通識相關資訊,如各大報章通識版、一些《通識參考書》、中學通識科教師、非牟利活動通識沙龍等。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7-23 10:10
評核策略的改革:

小學升中學:
學能測驗
香港學科測驗
BCA/TSA

中學公開試:
中學公開試最終於2012年合併:香港中學會考與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合而為一,成為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ong Kong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 HKDSE)。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7-23 10:11
負責官員:

董建華:
董建華任內曾推行多項教育改革政策,包括:強制大部份中學實施母語教育、鼓勵相同辦學理念的中小學銜接結成一條龍學校,讓小學畢業生直接升上其連繫的中學、立法規定學校成立具法人身份的法團校董會、擴大高等教育普及率至60%、推行中小學教師語文基準試、廢除小學升中學的學能測驗、建議推行三三四高中教育改革。其中「母語教學」政策引來鉅大爭議,政策被指導致日後香港學生的英語質素下降,而母語教學政策在2009年被大幅修定。

母語教學政策
1997年9月,政府發表《中學教學語言指引》,強制公營中學在1998年9月新學年中一開始實行母語教學政策,只批准符合指定條件的114間中學保留使用英文教學[9]。由於英語依然為國際通用語言,香港專上教育仍然以英文為主要授課語言,政策實施後亦令學生因缺乏接觸英語而導致英語能力下降,甚至影響學生升讀大學的機會[10]。由於家長普遍希望其子女能入讀英中,家長四處奔命為子女尋找考入英文名校機會的情景,往往成為本地新聞頭條。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7-23 10:13
羅范椒芬

香港教育學院風波
2006年1月,接連有兩名現職教師跳樓自殺身亡,輿論普遍認為教改推行過急,使教師承受很大壓力。然而,羅范椒芬卻對傳媒說:「根本上教改有很多學校推行,如果是(與教改有關),為何只有這兩名教師(自殺)呢?」事後,很多教育界人士如教協會長兼立法會功能界別教育界議員張文光、教協組織部主任韓連山、教育評議會副主席曹啟樂都先後批評羅范椒芬的言論,指她心腸涼薄、言論不負責任。

2007年2月5日,香港教育學院副校長陸鴻基教授在他的公開信中表示教統局局長李國章曾經對他本人和莫禮時校長作出直接或間接的威嚇。在2004年1月, 李國章曾致電莫校長, 要求教育學院主動提出與中大合併,不然,「會放手讓教統局常任秘書長羅太(羅范椒芬)隨意削減教院的學生名額」。

教院調查結果
2007年6月20日,由行政長官委任的與香港教育學院有關的指控調查委員會發表報告,裁定羅范椒芬向香港教育學院院長莫禮時要求,約束葉建源和鄭燕祥批評教改的言論,意圖阻止意見積極、自由傳播,侵犯《香港人權法案》保障的學術自由,縱使立意良好也是行為不當。在報告公布後,羅范椒芬發表聲明,表示對報告遺憾和失望,以維護公務員尊嚴為理由,申請提早退休,辭去廉政專員一職。

2007年2月15日,特首曾蔭權突然宣布成立一個由法官胡國興主持的調查委員會,調查教育學院副校長陸鴻基提出,有政府官員干預教院學術自由和自主的指控是否屬實,期望委員會在4個月內提交報告。曾蔭權形容陸鴻基的指控十分嚴重,有需要查根究柢。有立法會議員表示,一旦調查證實教統局長李國章、前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干預教院的指控屬實,便應下台,向公眾問責。

2007年2月7日,有線電視新聞台15:00新聞報導,羅范椒芬被記者問及有否說過教育界壓力不及商界時,表示記不起。她表示希望對方(陸鴻基)現時小心說話。至晚上,羅太下班,向在場記者表示部份傳媒誤解了她的意思,希望再次澄清。她只是說,任何說話的人要為自己的說話負責,別無其他意思。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7-23 10:15
李國章
出任中大校長
主条目:香港教院風波和中大科大合併風波
李國章於1996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他就任時,因遴選機制而被中大學生反對。他離任中大校長後,先後提倡中大與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教育學院合併,但都遭受各院校極大反對而告吹。

教統局局長
李國章自2002年8月起擔任香港教育統籌局局長。他上任後所面對的最大難題,就是要幫助特區政府「滅赤」。就此,他一方面提出在2008年改行「三三四」新高中學制(即3年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學),另一方面積極削減香港大專院校的撥款,以減輕特區政府之財政壓力。

「三三四」[编辑]一方面,社會歡迎他推行「三三四」新學制的措施,但亦猛烈批評他削減香港大專院校的撥款計劃,因為大學收生的提高是數年後的事,但削減撥款卻要即時面對。不少院校都因他的措施使學校陷入「巧婦難為無米炊」的兩難境地。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7-23 10:18
局長與教改
李國章局長在出席2006年香港國際資訊科技教育會議中與主講者之一的李克東教授合攝李局長在任內與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積極推動教育改革,包括了校本條例在內的等等措施。對於他的改革藍圖,各人意見紛紜。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教育」是社會的一個長期投資:一個學生是否成材,未必可以在十年八載可以看得到。然而,盲目的追求刻意量化的成績,卻只會把學校及校長推往追求「政績工程」的路上,一味的只求在校評報告及網頁上好看,但對於學生長遠的身心發展卻忽略了。不過,在另一方面,大多數人都同意他對於推動資訊科技教育所投放的資源,對學校的禆益良多。

中大科大合併風波
在2002年10月李國章提出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併的構思所引起的風波,事件引起兩校不少學生及教職員均反對,同時李國章也備受批評。

香港教院風波
在2007年1月25日,香港教育學院校董會以10票反對、3票支持、3票棄權,否決與校長莫禮時續約。莫禮時表示,校董會主席梁國輝在2006年6月曾經對他表示,由於他不支持教院與中大合併,將會不獲續約。梁國輝則表示莫禮時誤解了他。

了解教院內情的知情人士透露,這一次否決續約的决定,令人聯想到是教統局局長李國章運用他自己的影響力,來達至教育學院和中大合併的目的。莫禮時一直致力於把香港教育學院升格為一間獨立的大學。2007年1月26日,教育學院副校長陸鴻基教授,在香港電台第1台自由風自由Phone節目中印證並確認了莫禮時校長對梁國輝主席「不合併不續約」的說法。陸教授並斷言他上任後的親身經歷:在2003年夏天基準試放榜後,竟然有消息傳出說教育學院栽培出的學生都「不合格」,但調查結果顯示所有主修英文的學生都「合格」,只有那些不主修英文的學生「肥佬」。這件事令到教育學院來屆的收生人數急跌。往後幾年經過全體員工的努力,人數止跌回升,回復事發前的數目。

到了2月5日,教院副校長陸鴻基教授在他的公開信中表示教統局局長李國章曾經對他本人和莫校長作出直接或間接的威嚇。陸鴻基指控李國章在2004年6月26-27日對他說:「好!I'll remember this. You will pay!(我會記着,慢慢跟你算帳!)」,為的是李國章要求教育學院發聲明譴責超額教師和教協,遭陸教授拒絕。陸鴻基在信中說:「現在是算帳的時候了。」
陸教授表示在2004年1月,李國章曾致電莫校長,要求教育學院主動提出與中大合併,不然,「會放手讓教統局常任秘書長羅太隨意削減教院的學生名額」。

陸副校長更表示過去數年不時有教統局高官致電給他,要求他開除發表文章批評教改或教育政策的4名同事,每次都被他拒絕。

2月6日,當事人梁恩榮和葉建源表示希望立法會介入調查或公開聆訊。張文光議員表示已聯同8名民主派議員要求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曾鈺成在農曆新年前召開立法會緊急會議,討論教統局長李國章,是否干預教育學院學術自由及院校自主。到了2月7日,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宣佈在2月12日開會,討論教育學院事件。主席曾鈺成表示,若有需要,會邀請教院代表及教統局長李國章出席。

在2007年2月15日,行政長官曾蔭權突然宣布成立一個由法官胡國興主持,居有等同法庭地位的法定調查委員會,調查教育學院副校長陸鴻基提出,有政府官員干預教院學術自由和自主的指控是否屬實,期望委員會在4個月內提交報告。曾蔭權形容陸鴻基的指控十分嚴重,有需要查根究柢。有立法會議員表示,一旦調查證實教統局長李國章、前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干預教院的指控屬實,便應「落台」。

在3月29日,教育學院校長莫禮時在宣誓後向調查委員會作供指教統局局長李國章在2003年時曾警告指若教院不肯跟中大合併,最終會被「強姦」/「蹂躪」(原文是"Rape")。他又指出羅范椒芬曾向他表達不滿教院職員公開批評政府的教改政策,李國章致電給他表示羅范椒芬已列出懲罰教院職員的名單。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7-24 13:38
本帖最後由 CarmenNg 於 2014-7-24 13:43 編輯

基準試無助改善教師水平 (可在第四節收聽)

【大香港早晨】
第94集: 天利苑天價管理費/飯盒會泛民求見中央無底線 /嵐山「1+親」越細越維穩/基準試無助改善教師水平

節目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prog85&ep=94

長實樓盤【嵐山】將於本週六開售,市場反應熱烈,賣方將再加推單位,可見該新盤暢旺。嵐山最令人注目的是只有177平方呎的劏房單位,而大單位的買家可優先購買隔壁的劏房單位,從投資角度去估計,相信以「1+親」形式去購買兩個單位的反應會非常踴躍,甚至會沒有單獨的劏房單位發售,這令買家可將劏房單位靈活地選擇放租、轉售或自住,亦減低投資成本。另一方面,劏房單位可能會成了香港置業的新趨勢,令上車門檻大大降低,從而更多人背上樓債,令香港進一步走向超穩定社會結構。

首播日期:2014-07-24

主持:黃洋達、陳四、鄭松泰、譚仔



作者: CalvinKan2013    時間: 2014-7-24 22:56
CarmenNg 發表於 2014-7-24 13:38
基準試無助改善教師水平 (可在第四節收聽)

【大香港早晨】

WTF? "劏房單位可能會成了香港置業的新趨勢,令上車門檻大大降低,從而更多人背上樓債,令香港進一步走向超穩定社會結構。"

What logic is that?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7-24 23:32
CalvinKan2013 發表於 2014-7-24 22:56
WTF? "劏房單位可能會成了香港置業的新趨勢,令上車門檻大大降低,從而更多人背上樓債,令香港進一步走向 ...

No logic. Take it easy. OK.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7-25 13:02
停止中普融合 還我母語(漢語)中文

教育局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及語文教學支援組提及教育局有「中普融合」嘅計劃,將中文同普通話合併:跳過曬教學檢討報告,直推中普融合,再搞跨學科,同語常會狼狽為奸,推普滅粵,甚至訂定普教中藍圖。計劃無視對學習、文化、語言嘅衝擊,一意孤行。
港語學呼籲市民一人一信,去信要求吳克儉回應事件,立即停止中普融合計劃!

電郵地址:
吳克儉 教育局局長⋯⋯
sedoffice@edb.gov.hk
楊潤雄 教育局副局長
sedoffice@edb.gov.hk
鄭健教育局局長政務助理
sedoffice@edb.gov.hk
張志明 教育局局長新聞秘書
psecsed@edb.gov.hk
施俊輝  教育局局長政治助理
pa_sed@edb.gov.hk
李素文 女士 教育局局長辦公室參事
so_sedo@edb.gov.hk
容美卿 女士 教育局局長辦公室行政主任
exosedo@edb.gov.hk
蔡若蓮博士 語文教學支援組
cylchoi@edb.gov.hk
黎耀庭先生 語文教學支援組
ytlai@edb.gov.hk
梁淑群博士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
leungskwan@edb.gov.hk

edbinfo@edb.gov.hk (查詢)
edbcomp@edb.gov.hk (投訴)

[[sedoffice@edb.gov.hk, psecsed@edb.gov.hk, pa_sed@edb.gov.hk, so_sedo@edb.gov.hk, exosedo@edb.gov.hk, cylchoi@edb.gov.hk, ytlai@edb.gov.hk, leungskwan@edb.gov.hk, edbinfo@edb.gov.hk, edbcomp@edb.gov.hk]]

信件格式如下
[標題自擬,以免成批過濾]

吳克儉局長:
我留意到 貴局語文教學支援組畀校長、老師嘅文件「中、小學語文教學支援服務」,揚言「整合中普課程、營造語言環境」,而預期效果係「融合中普課程」。請問 貴局可有研究、理據支持上述語文教育政策?可有評估過呢啲政策嘅長遠影響?

貴局兩度幫助語常會取得高達4.25億撥款推行普教中試驗,至今仍未公佈結果。 貴局承諾唔會即刻全面普教中,因為兩項研究表明普教中學生成績甚或更差。閣下今年五月七號喺立法會更加承認各方對普教中未有共識,亦無法就普教中提出具體資料。聽 貴局喺立法會、網站嘅言論,觀 貴局上個學年突然搬出「中普融合」方針,私自制訂普教中藍圖嘅行徑,言行似乎有唔少出入。

用北京話取代粵語成為教學語言,唔止學生聽唔明,更危害香港人嘅語言、文化傳承。合併中普兩科,扭曲既有課程架構,更有違兩文三語嘅宗旨。

本人謹此責成教育局:
一、撤回所有普教中、中普融合計劃;
二、更動本港語文教育政策嘅舉措,不得拂逆民意;
三、懲辦普教中、中普融合政策誤人子弟嘅主謀 ;
四、公布普教中、中普融合政策十年以來嘅影響。

 順祝
從善如流、知錯能改

[閣下名字]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7-31 12:50
【黎德怡:再談大陸研究生與MA課程】

有網友問我為何讓「鞏俐師妹」此類學生合格。我必須承認,當時真切體會到在問題制度中生存那種不由自主的無奈。

我在前文引述朋友形容自己 soft(-hearted),你因此要批評我不企硬,間接令學位貶值?且慢!我心軟與否,根本不重要──學系最初收生時,本就應該嚴格規定學生各方面已經達到相當程度:碩士課程可不是坊間補習社開設的雞精班,故老師不可能在三數個月內幫助學生在基本功上取得大進步。

然而,學系不單無任歡迎這類大陸學生,正如我在 Wheeler 一文中所講,即使面對學生造假,高層比造假學生顯得更著緊,擔心她畢不了業。大家可以想像,「鞏俐師妹」在沒有抄襲或犯規的情況下,即使 fail 了、retake 後成績無進步,最後畢到業都是必然的事。

假若教授以最嚴謹的標準去處理每一件事,反而影響學系在大陸的聲譽,間接令「庫房收入」減少。這可不是說笑的:一個學生交幾萬元學費,十個便幾十萬,廿個就百多萬,即使最義正詞嚴的老外教授都要「跪低」──強國在經濟上金錢上,不可不算是崛起了。

全文︰http://www.passiontimes.hk/article/07-31-2014/18147

作者: 陳永新    時間: 2014-7-31 19:49
MA 課程是學系的主要額外經濟來源。佢地可以請教授專教揾錢的MA 課程,然後壯大學系的實力。在流水作業的制度下,學系一方面唔在意學生的成績,只要唔好抄人就得了。而大陸人大又因為可以透過消息費來留港或到外國。這令教育變相成為一單生意。另一方面,因為而家學系都喜歡請大陸教授,所以一定會傾向收多d 大陸學生做研究生,在我以前讀碩士班的學系,有個別大陸老師的學生,故然全是大陸學生,老師學生多到唔記得,聽說佢有個學生到畢業論文口試時才知大家指導老師和學生的關係。在學院裡,無人敢出聲反抗這個浪潮,因為無人會放棄這條大水喉吧。自己又係合約制,三年後有無得續約都要擔心,仔細老婆嫩。而且,大陸教授又會不斷推薦大陸學生比香港的大陸教授,有d 大陸教授要保持大陸研究的關係,又無咩所謂收。我碩士班時,有唔少同學都唔係本科讀果科,咁佢地咪亂黎誌讀完佢搞掂,而家留係香港讀博士了,留夠七年,又可以攞身份證。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8-1 13:12
【加拿大加國禁雙非童享免費教育】

安排擁有加拿大國籍的雙非子女享用免費公立教育的中國人日益增加,令加拿大邊境服務局對來自中國的雙非孕婦加強防範。據《明報》加東版日前(7月29日)報道, 加拿大教育廳已從嚴解釋雙非學童收費政策,雙非子女入學需要繳交國際學生學費,又要求教育當局嚴格遵守「雙非」學費政策,不能讓雙非子女免費就讀。

報道稱有許多海外中介公司以到加拿大產子可省下十多萬學費作招徠,又指雙非子女在加拿大當地升讀大學是收取本地人學費,但以加拿大卑詩省的《學校法》為例,根本沒有條例提到有加國護照的學生就能享受免費教育。報道引述指溫哥華國際學生學費一年約為13,000加元,假設雙非子女從幼稚園就讀至高中12年級,約需繳付18萬加元學費。

全文︰http://www.passiontimes.hk/article/08-01-2014/18157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8-9 17:52
【黎德怡:香港學界人治精神與墮落】

科大創校校長兒子、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副教授吳德愷,近月獲批升為教授,但此決定引起大爭議,因為其學系和學院,以及大學中央的晉級評核委員會均以他著作太少投反對票,系主任、院長和首席副校長卻力撐,校長終批准他升職。不少讀者有感學界黑暗,有的更戲謔﹕科大終於跟大陸接軌了。

以為香港學界是片淨土,是很傻很天真的想法。根據筆者以前在香港學界工作時所見所聞,私相授受、指鹿為馬和「搬龍門」等情況屢見不鮮。假設商場如戰場,學界便是叢林社會﹕商界本著營利問題,能者尚可以求存,相比學界較難以金錢去量化學者的成就(人文及社會科目尤甚),要顛倒是非黑白很容易。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8-12 19:18
英伊頓校長:勿抄中式教育

利特爾擔心學生缺乏應付考試以外的技能。(互聯網圖片)

英國著名貴族學校伊頓公學(Eton College)校長近日發表文章,批評英國考試制度過於注重考試成績,無法訓練學生應付現今職場。他指,雖然亞洲學生在國際試的成績突出,惟呼籲不應盲目抄襲中國和新加坡的教育制度,不應讓英國孩子穿上中國人想擺脫的緊身衣。

伊頓公學校長利特爾(Tony Little)在Radio Times撰寫文章,指現時英國考試制度與維多利亞時代無太大分別,一樣陳舊和缺乏想像力,誤將考獲高分等同好教育。他擔心學生只懂苦讀應付考試,卻沒有創意思維或與他人合作等重要技巧,未能投入現代社會。

利特爾提出最近一項民意調查指,近七成五家長擔心學生在國際標準試下滑。惟他認為不應複製中國的教育制度,應予學生多方面發展,又稱英國孩子不應拚命穿上中國人試着擺脫的緊身衣。

亞洲學生近年的國際試成績漸見優越,數理科目更明顯。英國教育部官員曾表示,英國孩子在十五歲時,數學成績比日本、新加坡及中國的孩子成績落後兩、三年。

50老師曾赴上海取經
前英國教育大臣高文浩曾倡議課室的文化革命,稱東方學生能以更高效率工作。前教育部長特拉斯曾籲英國老師學習亞洲虎媽的教學方法,政府曾派五十名數學老師到上海取經。

英國教育部指,英國家長應該知道孩子正接受最好的教育,惟所有好學校均知學術成績與一流的全人教育不一定相符。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9-1 15:25
本帖最後由 CarmenNg 於 2014-9-1 15:29 編輯

育才不納百川 奢談競逐全球

近幾年來,香港多所大學為搶招台灣優秀高中生,祭出高額獎學金為號召,因受學生和家長青睞,來台招生成果頗佳,今年台北市明星高中赴港就讀人數更創下新高。「負笈香港」似已成為台灣資優生實現人生夢想的重要驛站之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這些年紀約莫十八歲的優秀學子能勇於跨海接受教育的洗禮與淬煉,他們追求更高挑戰的壯志令人激賞,我們願意給予祝福與期待。

不同於歐美及大陸地區的學生,台灣學子較無語言隔閡和文化環境的差異,因此歷來在港均能適應良好,學業和課外表現極為出色,校方稱讚有加,也促使香港對台灣校園的招生更為重視,而一批又一批前往逐夢的學子實已開啟台港教育交流的新章,面對香港無懼的攬才,台灣對於本身的高教政策也應有更深的思考與惕勵。

香港教育國際化程度很高,英語教育普及,學生來源多元化,大學師資優良並以英語教學,「香港大學」等幾所名校都躋身全球排名之前,近年來更積極招收全球一流的學生,除了獎學金優渥等因素,最重要的誘因是這些菁英畢業後能在港工作、發揮所長。香港社會放大格局,海納百川,從尋才、愛才、攬才、並使人盡其才,故能為香港創造更多的可能。因此,無論面臨多艱巨的世局變化,香港皆能保持高度的競爭力,關鍵的因素就在於源源不絕的人才資源。

又如美國與新加坡,不論面積大小,不論資源多寡,不論生存條件優劣,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第一大國或是小國治理的典範,其成功的共同因素也是盡力吸引各國優秀的學子與人才。尤其,美國即因持續匯聚全球最頂尖的人才,才能在社會、人文、金融、科技、醫藥、航太、軍事科技等領域作為全球的發展先驅,藉以厚植整體國力,讓一流人才造就一流的強國,其理至明。

面臨全球化的國際競爭,許多國家都希望能改善自我條件以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並將高等教育國際化視為提升國力的重要政策。同樣缺乏資源的台灣,以一島之力能有舉世稱羨的經濟成就,所憑藉的即是高素質的人才與教育。長期以來,台灣一直是華人世界的教育重鎮,也曾招收、培育無數的優秀僑生,為僑居地和台灣的經濟貢獻良多。事實上,台灣的高教品質並不輸國際,若干大學亦為知名學府,台灣學子在國際間的競賽和評比屢獲優異成績。遺憾的是,在鄰近國家和地區的追趕下,台灣的優勢逐漸流失,更憂心的是,台灣部分人士擔心外來者瓜分本地資源的落伍觀念,尤其近年來台灣愈趨強烈的鎖島與本土意識,對於陸生和外籍生的教育或工作機會均難以開闊的思維理性面對。相對於近年來港、星和大陸向台灣優秀人才以重金挖角,台灣內部卻因長期陷於政治紛擾、薪資僵化、和保護主義的糾葛中,遲遲未能放大格局,或迅速鬆綁,或因應調整,致使台灣人才流失的危機日增,也漸次削弱台灣的全球競爭力。

李斯在二千多年前的諫逐客書中,早已剴切指陳「人才鎖國」的無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時代必須過去!香港吸納各國人才的胸襟、遠見與做為,值得台灣朝野人士反省與學習!

當全球人才競爭早已開打時,台灣若要立足世界,再寫奇迹,必須重拾無畏競爭的信心以及更加開放的眼界。「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台灣如何延攬、培育更多濟世之才,不在老天爺的垂愛或恩賜,而在人心的警覺與改變,但願朝野重新抖擻、齊心奮起,將台灣寶島打造成為群賢畢至、人才匯聚的大舞台!

台灣立法院副院長 洪秀柱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9-3 15:38
練習簿教壞細路 教育局毀人不倦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不見棺材,不出眼淚」。咪以為太一叮撩交嗌呀,其實呢啲係小學補充練習內容,唔止句句有骨,部分更係錯漏百出,直情誤人子弟呀。

香港家長最忌子女輸喺起跑線上,催谷子女嘅其中一個方法,就係購買課外補充練習。不過咁,坊間嘅補充練習良莠不齊,隨時催谷不成起反效果。呢,有供小二學生使用嘅習字簿,內容極盡騎呢,除咗有上述兩句撩交嗌「金句」外,仲有「蠢妻逆子,無法可治」等鬧人粗言,簡直教壞細路。

咁仲唔止,習字簿為咗令每個句子維持八個字嘅格式,不惜將唔同出處嘅古文自行組合,亂點鴛鴦譜。好似其中一句「二人同心,黃土成金」,明顯係將「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埋「三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攪亂檔。連中文科老師都擔心,出版商不加解釋就自行組合句子,會令學生誤解原意,根本無助學好中文咁話。

其實,莫講話學唔好中文吖,好多補充練習直情連基本常識都搞錯添。呢,一本為小五學生而設嘅常識科練習,講述港府架構時,竟然列出「三司十一局」,又話立法會有「委任議員」同埋「民選議員」,仲話所有區議員都係立法會議員添。實情係,港府架構早就改為三司十二局,而立法會只有功能組別議員同埋民選議員,雖然新增超級區議會議席,但絕對唔代表所有區議員都係立法會議員。練習簿錯得咁離譜,如果學生考試時咁答題,隨時食零雞蛋都似。

可能你會問,乜教育局冇監管嘅咩?冇錯嘞,的確係無王管o架。嗱,教育局原來只負責評審教科書,唔會評審補充練習,頂多只會向出版商發出《優質課本基本原則》作為指引,完全冇約束力,咁就難怪內容錯漏百出喇。所以話啫,部分坊間出版社教壞細路,而教育局放任自流,就係毀人不倦嘅幫兇!

講開又講,本港學生嘅中文水平一直為人詬病,好似今年文憑試咁,中文科達標率竟然仲低過英文科,反映教育政策幾咁失敗。有立法會議員歸咎當局取消中史科作為必修科,學生又唔使讀文言文,中文水平自然一蟹不如一蟹。咁又係呀,有學生竟然將周星馳電影金句當成古語金句,就知問題幾嚴重喇。

咦,教育局好似突然醒悟,拍板決定明年九月高中中文科引入十二篇文言文範文,話要藉此提升學生中文水平喎。係就好喇,怕只怕政策朝令夕改,添煩添亂嘅咋,叮!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9-4 14:59
學額不足亂上亂 學子徬徨年復年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從來是港府施政的通病,而其中一個後遺症就是教育欠缺規劃,亂象叢生,以致學額年年不足,學生年年受害,家長年年徬徨。

官立及資助小學明年入學的小一自行派位程序即將開始,最新資料顯示,明年適齡升讀小一的學生人數再創高峰,單是本地學童已預料為數五萬九千人,加上預料來港升小的跨境學童,估計將突破六萬三千人大關,但全港官津小學學額則只有四萬八千多個,缺額一萬多個,情況嚴重。

本來,水來土掩,兵來將擋,學生人數上升並非甚麼大問題,只要當局未雨綢繆,做好規劃,增加配套,便能吸納新增學生,把問題化於無形。可惜的是,港府對有關問題一直漫不經心,既無完整人口規劃,更無妥善應對措施,明年能否成功拆彈,防止學位爭崩頭亂象重演,不容樂觀。

以港島東區為例,預料即使採取「加班」、「加派」措施,仍欠一千五百個學額,而近年有多個屋苑入伙的觀塘區,情況同樣嚴峻。其實屋苑非一日落成,學生數據亦不難掌握,如果當局及早綢繆,何至於如此狼狽?

令人無法接受的是,當局不知吸取教訓,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是事事急就章,應付了事,包括計劃在觀塘區推出兩個「火柴盒」式空置校舍,讓合資格辦學團體申請復辦小學,但限期只有九年,被譏為「短命小學」。

港府把教育當成權宜之計,結果造成小學學額爭崩頭的亂象愈演愈烈,不斷惡化,北區學額不足未解決,問題更蔓延至全港,港島東明年更淪為重災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自雙非問題湧現以來,學額不足一直困擾家長與學生,然而港府至今仍是束手無策,以致亂象不絕,怨聲載道。

去年,數百名北區學生成了犧牲品,在學位供不應求下被派到大埔及其他地區入學,引起學生家長強烈不滿,紛紛自行返回北區「叩門」,亂上加亂。而跨境學童亦同樣受害,當局去年實施「跨境學童專屬校網」機制,聲稱可理順北區派位亂象,最終不少跨境學童被派至東涌、馬鞍山、黃大仙等遠離口岸的地區,幼小年紀就要長途跋涉,舟車勞頓,叫人情何以堪。教育官僚失職,學額規劃失當,無論本地還是跨境學童,同樣受害。

說到底,本港教育問題多多,根源就是港府胡混度日,敷衍塞責。眾所周知,前朝政府對內地孕婦中門大開,雙非兒童累積多達二十萬人,跨境來港入學的人數必節節上升,造成學額緊張,可是港府從來沒有提過有效措施拆彈。日前新學年開學,由於通關口岸無法疏導大批湧至的跨境學童,大排長龍,連累大批學童遲大到,就是證明。

學額不足亂上亂,學子徬徨年復年。教育需要長遠籌劃,小一學額需要通盤規劃,處理跨境學童問題更需實事求是。適齡學童持續增加,明年小一派位將是一個大挑戰,當局必須及早籌謀,周全拆彈,千萬別再誤人子弟。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9-5 14:36
教育局官僚  文: 陳文鴻

香港教育局應算政府各部門中最官僚和最無能的一個。反國教事件,基本上是教育局的指引闖出的禍,教育局絲毫沒有悔意或自責,還是我行我素。教育局局長吳克儉也無力懲罰有關官員,似乎教育局已成了獨立王國,問責官員形同虛設。而教育局對學位的估算,似乎從來無一次準確,屢次造成師生家長諸般問題,教育局亦從來不懂檢討、改善。

小一學位不足,已經不是一兩年的事,教育局只是拆東牆補西牆,不願認真解決問題。明年約有五點九萬小一學童,政府的小學學位只有不足四點九萬,其餘要迫使學童入讀私校,免費教育便成部分假話。

教育局喜歡殺校,相信是教育局官員向上級邀功,表示對政府削減經費超級盡力。可是殺校之後,學位不足,由於缺乏上層問責,教育局官員只是拖拖拉拉,不願解決。其中可能有一個思想,秉承曾蔭權的旨意,要減政府資助學校,以私校接上。這是教育私有化的思想,可是卻不理會政府免費教育的大政策方針。

殺校過度,學位不足,便是教育局官員資助私校發展的舉措。不知主政的教育局官員有多少與私校有利益或特殊關係,至少相信不少這些官員是來自這些私校,他們的施政態度,自是有其個人情理,可卻與社會公義、政府政策大相逕庭。

問責官員與社會組織應該就此調查,以找出學位不足的根本原因。被殺的校舍還在,政府應恢復部分北區學校,既解決問題也可發展將來小班制度。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9-6 18:08
大專生拖數 爛帳逾二億

大專生申請學生資助貸款「拖數唔還」屢見不鮮,負責管理各資助計劃的學生資助辦事處早於○九年被審計署狠批追數不力,學資處近年終出重招加強追收爛帳,其中二○一三學年直接向小額錢債審裁處提出申索的個案較上一年勁升九成,令追數成效後終見起色,同期拖欠個案減少一成一至不足一萬四千宗。不過,拖欠款項仍達二億二千多萬元,教育界促請當局對症下藥,盡快追收爛帳確保公帑不被濫用。

大專生拖欠學生貸款達二億二千多萬元,學資處加強向小額錢債審裁處提出申索追數。(黃永俊攝)審計署在○九年底發表報告,炮轟學資處追討欠款不力,令拖欠還款比率偏高,多個資助計劃共涉被拖欠金額高達六億元。為加快循法律途徑追討欠款,學資處成立了專責小組,由一○年八月起,直接向小額錢債審裁處提出不超過五萬元的申索,申索個案由最初每年不足四百廿宗,大幅增加至一三學年的一千六百八十六宗,涉及金額三千三百多萬元。處方同時轉介二千六百六十五個拖欠還款個案予律政司跟進,涉及一億七千五百多萬元。

高峰期平均拖欠廿個月
截至今年七月卅一日,多個學生資助貸款計劃下,拖欠還款個案數目由一萬五千六百多宗下降至一萬三千九百多宗,拖欠還款個案佔貸款還款帳戶數目的整體比率,亦由近一成下降至百分之八點三,拖欠款額由二億五千多萬元減少至二億二千多萬元,平均拖欠時間亦由高峰期的約廿個月減至約六至七個月。


同學意見
譚同學:「可以先借定筆錢,好過到時無得用,畢業後可以分幾年慢慢還。」

黃同學:「主要係用嚟交學費及生活費,但都聽聞有人借嚟做其他用途。」


學資處直言,雖然拖欠情況已見改善,但拖欠款額仍然龐大,處方會繼續精簡追討欠款的工作流程、優化系統改善個案處理程序、為職員提供培訓提高追數效率等,並會繼續主動致電拖欠還款的貸款人及其彌償人,敦促他們還清欠款,並向有真正還款困難的欠款人提供債務重組等協助。

「借錢買名牌 吃喝玩樂」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表示,學資處在壓力下雖有改善追數工作,但學生拖欠貸款情況仍然嚴重,他認為處方應主動出擊,了解申請學生是否有真正學習及生活需要才申請貸款,「唔可以人借我借,借錢嚟買名牌、吃喝玩樂!」防止過度借貸日後無力償還,同時應向學生加強宣傳「有借有還」的訊息。

記者佘君儀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9-12 14:40
港女留台育人26載 教學開先河   

不少香港學子赴台灣求學,但畢業後留台者不多,能扎根台灣者更少。屏東縣車城國中校長邱幗英就是其中一個。她早年從香港赴台讀書,畢業後留台,先後在澎湖、屏東教書,與台灣人結婚,扎根台灣26年。她將香港讀書經驗帶到台灣,開創台灣分組教學先河,受到台灣官方好評。

活用港經驗 採分組教學
邱幗英早年在香港讀書時曾留級三次,學科沒有及格過,她因此非常沒有自信,所幸在珠海書院碰到三位來自台灣的老師,使她對學習產生興趣,之後她到台灣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系讀書,人生從此改變,到台後她對學習才有興趣,玩社團、當家教、參加歌詠賽拿獎,「由此愛上了台灣」。

畢業後她留台服務到澎湖教書,並與當地排灣族教師陳永恭結成連理,一同到屏東任教,陳現任獅子國中校長。在教書當中常遇到不願讀書的學生,邱想到自己在香港就學時的經驗,採分組教學,讓某些學科較好的同學可協助落後同學,共同進步。

於是她大膽在車城國中實施分組教學模式,過去堂上都是老師講學生聽,現在是學生勇於發表意見互相討論,學習團隊合作,不少學生重拾信心,學習轉好。台灣教育部長吳思華近日視察屏東,專門到縣車城國中考察,對邱幗英的教學實踐表示讚賞,並肯定她在台灣服務20年作出的貢獻。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9-23 15:53
東莞女德班倡切子宮乳房

號稱宣揚國學的女德班目前在內地遍地開花,東莞蒙正國學館的女德班倡導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絕不離婚的女德四項基本原則;更提出女德的精髓是如要做女強人,便得切掉子宮、切掉乳房,放棄所有女性性徵。輿論斥責部分女德班是糟粕當經典,誤人子弟。

據悉,蒙正國學館的女德班每年舉辦十二期,每期約五十人,學習時間一周,學員需接受全天候封閉式培訓。報讀女德班的學員大部分四十歲以下,最小的十六歲,最大的七十多歲;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亦有退休幹部。

本月初,蒙正國學館的新一期女德班學員開學。傳媒走訪發現,女德班第一門課是拜師,學員要先向館長黃城一鞠躬三叩首才算正式入門。

女德班課程內容很多是從傳統經典中提取,不少課程內容引人爭議,如黃城曾在課堂要求學員要守本分,指結婚生子是女人要守的本分,稱老天爺生下你的生理結構便有子宮,你不結婚連你的生理結構亦對不起。

女德班七天課程中,有兩天是由蒙正國學館老師宋玉萍教授,她自稱十六歲癱瘓,十九歲精神病,二十三歲心臟病,一個醫生亦沒看,全靠傳統文化治好病。她在女德堂上推廣自創的摸手聊病法,指從頭到腳因果病,看不慣父親、家翁會頭暈;愛管老公易得心梗、腦梗;恨姊妹會肩膀疼;夫妻生活不順從的女人,易得子宮癌、股骨壞死等。宋更開辦五天摸手聊病法課程,學費三千元,不少女學員報讀。

被批迷惑市民斂財
不少網民和輿論批評部分女德班宣揚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是迷惑市民斂財;亦有網民批評女德班像邪教般洗腦。黃城不諱言女德班有洗腦性質,他稱洗腦不一定是錯事,讓聖賢洗腦,便愈聖賢;讓企業家洗腦便是企業家。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9-24 19:37
【校長蔡元培】  文:李怡

上周《人生》一文刊出,有網友留言附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的蔡元培墓的照片,並稱之為「永遠的校長」。他的意思是只有蔡先生才是不愧校長之名的校長。

蔡先生1916年冬任北京大學校長,採取「思想自由,相容並包」辦學方針,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重要陣地。1919年五四運動中,多方營救被捕學生。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說過:「把世界各國的大學校長比較一下……在某些學科上,有卓越貢獻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個校長身份,而能領導那所大學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以外,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熟悉中國近代史的人,當能理解這個評價的深刻涵義。

多年前曾有過把蔡元培墓遷葬北大之議,但蔡先生後人反對。蔡墓留在香港,是香港人的福份和對港人的策勵。香港學生罷課,是繼承蔡先生辦學的思想傳統。筆者建議參與罷課的同學們,一起到蔡墓前致念,並以蔡先生生平事迹和名言,鼓舞同學們為理想抗爭。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9-25 15:49
小學古典詩詞  文:陳文鴻

內地小學課程出現有趣變化。上海今個學年開始,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教材,八首古詩全部刪掉,理由是減輕小學生識字與背誦壓力。相反,北京則在明年開始,古典詩詞在一年級的課程裏,由現在的六至八篇,增加至二十二篇。出現這樣的南北差異,是習近平在探訪北京師範大學時,表示不贊成小學課本刪除古詩詞,認為這是「去中國化」的表現,故北京方面急速表態轉變。

這裏涉及一個程序問題。不能因最高領導人表示意見,教材課程便要改變,否則就變成人治,否決整個教材、課程的制訂及審查機制。最高領導人不可能全能全知,其意見僅供參考,不應作為決定因素。北京方面似有趨炎附勢、不尊重專業體制之嫌。或許在天子腳下,心態會是如此。

不過,習的批評也應重視,重視的是其批評內容,而不是其權位身份。古典詩詞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語文的寶貴組成,並不是古的是落伍,新的才是好。事實上,在語言文化中,新舊因素均以不同形式比例在社會實踐中混雜。例如粵語口語中,便存在着眾多中原語言的因素;普通話卻多是清朝滿洲人口音的官話成分。

小學學生學習,負擔不應太重,但亦不應因此把古典詩詞排除,加上流行歌曲的歌詞,美其名為現代化,實際是流行化。由於這些流行歌曲不少是翻譯,包含許多外來因素,而且內地語文教學頗多倣效英語教學的方法,此中便大有「去中國化」的情況。因此,習的批評值得討論。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10-6 20:21
【不滿僅以英語講課 大陸生打傷港大教授】

經常有在港留學的大陸生,因教授在課堂未有使用普通話而有所怨言,估不到今次仲發展到講手。在今日(10月6日)下午約2時,一名50歲的英籍教授,在港大的其中一個演講廳講課時,有一名27歲的大陸男學生上前抗議,不滿教授只用英文講課,而不用普通話,並揮拳打傷教授。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10-6 21:52
吳中識 發表於 2014-10-6 21:41
在那裡看到這新聞?


facebook

熱血時報 有埋那學生相片
http://passiontimes.hk/article/10-06-2014/19121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10-6 22:56


不滿僅以英語講課 大陸生打傷港大教授

事發後其他學生即報警求助,該名滋事的大陸生被捕,英籍教授則送院驗傷。據《都市日報》報道,該名受傷的教授為《南華早報》的高級編輯。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10-6 23:02
吳中識 發表於 2014-10-6 22:57
匪夷所思!  剛好今天琉璃光的帖--關於平機會提出既修訂如通過, 個教授以至學校仲要被人告.   ...

我諗問題是港大收大陸生有沒有要求他們懂英語,若無就最好有翻譯,但打人就一定不對.以後收生可能都要品格審查了.
作者: LG13680    時間: 2014-10-6 23:19
該內地學生都算是受過下教育的知識份子, 都可以無理打人,自已想點就點.  映衰晒中國人.  這都是共產主義領導下弄出來的人板.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10-6 23:27
吳中識 發表於 2014-10-6 23:10
如通過, 即唔係要求唔要求的事了, 是一定要有國語轉播, 不能只用廣東話或英文.....
我都唔知, 咁都有人諗 ...

最近平機會的修訂條例,是倒香港人米呀!
作者: kytsui    時間: 2014-10-7 02:50
都唔知點解港大收埋尐on 9, 無做過智力評估先畀佢入去咩?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10-10 14:05
一種精神狀態  文: 李純恩

一個來自清華大學的大陸旁聽生,在港大旁聽洋講師的課,因為聽不懂英語突然發難,高叫着「我們都是中國人,你為什麼不說普通話!」把洋講師打了一頓。
洋講師莫名其妙挨了一頓揍,他跟記者說,想了半天也沒想明白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好幾年前我去日本大阪旅行,入住酒店正在辦登記手續的時候來了一團中國廣東遊客,其中有一個用中國話大聲問正在幫我辦入住手續的日本女職員:「哪裏可以換錢?哪裏可以換錢?」女職員看着他很是疑惑。

我就對那個人說:「她是日本人,聽不懂中國話的。」那個男人馬上就嚷了起來:「怎麼會呢,她是做前台的,怎麼會聽不懂普通話!」我看着這個不知來自珠三角哪塊寶地的同胞,連給他做翻譯的興致都沒有了。

清華大學是中國一等學府,很難考上的。可以考上清華大學的,應該都是學生中的精英了。但竟然會出個因為聽不懂英語而動手痛打洋教師的貨,行徑一如我在日本碰到的珠三角農民兄弟,「我們都是中國人,為什麼不說普通話!」

這種匪夷所思的責難,多多少少也顯示了很大一部份國人的某一種精神狀態。日光日白,活在夢中,這夢自然是所謂的「強國夢」,如一劑精神藥物,吸之令人飄飄欲仙,繼而如癡若狂,不可一世,結果就在全世界獻世出醜了。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10-10 15:28
內地童書教送紅包行賄

【本報訊】內地有網民日前踢爆,兒童圖書《小豬唏哩呼嚕》內竟出現教小朋友送紅包行賄的情節,擔心教壞細路。

童書《小豬唏哩呼嚕》由著名童話作家孫幼軍創作。(互聯網圖片)

著名童話作家孫幼軍。(互聯網圖片)

向經理送香煙換買好水果
圖書出版社回應稱,有關情節只是一個小插曲,請民衆不要用大人的世界觀曲解書本內容。

有網民日前圖文並茂在微博指,《小豬唏哩呼嚕》第一百二十九和一百三十一頁講述一隻豪豬與一隻小豬向猩猩經理買水果,豪豬告誡小豬要給猩猩經理送香煙「意思」一下,才能買到又好又便宜的水果。文章還描寫豪豬向猩猩經理送大紅包行賄,及猩猩經理向小豬索取「意思」的過程。

http://the-sun.on.cc/cnt/china_world/20141010/00429_005.html
作者: clothbag_arhat    時間: 2014-10-10 16:49

作者: 葉雅圖    時間: 2014-10-13 16:36
個人愚見
過去的香港教育,只可以叫做英式科舉,專門篩選公務員。後來再加上醫生,律師,會計師,工程師等專業人。各項的職業都需要,高學習能力,以及能做出穏定的工作水準,剛好等於考試遊戲的致勝條件。至於考試遊戲的落敗者適合做甚麼?政府沒有去管

在那個時代有幾個人所共知的(怪現象):
1 很多在商業和娛樂事業上成功的人,都不是考試遊戲的得勝者。

2 思考靈活,愛幻想,創作力高的人,其成績往往比其實力為低。

3 試遊戲的得勝者,如果不做官或甚麼專業人士,其成就往往比別人期望的為低。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11-6 18:27
富孩子不讀書 價值觀染銅臭

北京數十名家長日前到市中小學心理諮詢中心,尋求專家協助應對熊孩子,其中家中有十四套房產的初中男生小虎向諮詢師稱:「我家租房收多少錢我都心裏有數,那些錢夠我吃三輩子了,為甚麼還要上學?我只要會收房租就行了。」
徐剛(評論員)

反映了社會上的一種不好風氣:看重金錢,看重官位,缺少對知識的尊重;缺少一種責任情懷;缺少一種健康的價值觀;缺少一種對自己人生的領悟。我們很難想像在一個充滿讀書無用論的國度會有科技的發展和文化的創新。

揚子晚報

李振忠(評論員)
必須讓小虎明白,文盲的富二代是一種代際惡性循環。子子孫孫吃瓦片,吃房租,會形成代際惡性循環。不僅是坐吃山空這麼簡單,而是會讓人吃傻吃呆吃到白癡。沒有文化的富裕比所謂的土豪更低級,而只能流於傻富。

荊楚網

Lily_Chiang123(網民)
如讀書能更有趣,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完全是體力壓榨和精神壓迫,那麼誰會排斥教育?對很多孩子來說,學校是不好玩,甚至恐怖,主觀上不願意去上學才是真實反應。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4-12-27 21:41
論文造假世無雙 學術詐騙第一流  

美國媒體日前踢爆中國學術論文造假,稱中國存在「論文工廠」,批量生產論文,只要花錢,就可以將自己的名字掛到該機構生產的論文上。中國學術界的醜聞再次暴露於世人面前。

《科學美國人》通過一名會說中文的記者聯繫一家中國公司,記者假扮成購買科學論文的科研人員,該公司向其提供了幾十條科學「代售話題」和科學雜誌「論文轉讓」協議。負責人還解釋稱,這些論文或多或少已經被同行評審期刊認可,論文可署上記者的名字,價格是九萬多元人民幣,可謂明碼實價。

事實上,學術腐敗愈演愈烈,類似的情況只是冰山一角。內地論文生意日益火爆,買家遍布大學、研究單位;而賣家則形成提供寫作、發表、翻譯、檢索、組織加盟、設辦事處等「一條龍」服務,論文選題涉及文、藝、理、工、商、法、醫,無所不包。這一畸形「新興產業」的規模已逾十億元,讓世人瞠目,反映中國學術造假成風、舞弊氾濫及誠信缺失已經積重難返,學界瀕臨窮途末路。

質量低下 汗牛充棟
中國目前是學術論文發表大國,每年發表的論文數量超過十萬多篇,僅次於美國,但學術論文的質量卻充滿了水分,很多都是抄襲、拼湊的產物,最可恥的是造假者很多是大學校長。這些把持大學的學霸獲得行政職務後,又想在學術上出人頭地,以便抬高身價,於是千方百計炮製論文,或請槍手代筆及抄襲,或利用職權在別人的論文上署名。

廣東某大學校長請人為自己寫一篇博士論文,捉刀者大段抄其博士生的論文,結果博士生和校長先後獲博士學位,兩篇論文連鳴謝部分都一模一樣,鬧出大笑話。武漢某大學校長更明目張膽抄襲智利一名科學家的論文,被對方在國際場合踢爆,丟臉丟到國外。還有人為了能在國際權威刊物上發表論文,不惜花費巨款,請刊物編輯或相關人士來訪,或者拉上國際名人署名。

上樑不正下樑歪,教授們淪為「文抄公」,博士生、碩士生亦有樣學樣。一項調查顯示,近七成學生有過抄襲論文的經歷,而且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有逾四成七受訪者表示,抄襲是很正常的現象。學術腐敗已蔓延至整個教育、科研體系,不但嚴重阻礙科研發展,也大大損害國家形象。

令人遺憾的是,當局沉醉於「論文數量名列世界前茅」的虛榮,對日益惡化的學術腐敗視若無睹。實際上,論文質量低下,汗牛充棟,根本沒有甚麼值得炫耀。一個靠買論文贏得名利的知識分子無品無德,一個連論文都可以公開交易的國家,當然出不了大師。長此以往,不但中國成不了學術大國,幾代人努力奮鬥的科研成果,也有可能毀於一旦。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5-1-23 17:55
學術安全與意識形態安全  文: 鄧聿文

中辦和國辦近日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這份文件對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提出許多具體措施,如高校黨委宣傳部長由校黨委常委兼任、探索
教師定期註冊制、實行學術安全培訓制等,其中學術安全是首次提出來。

自當局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以來,對安全異乎尋常地重視,全方位架起維護國家安全之網。不過,再怎麼重視安全,似乎與學術不搭架,人們可以說國防安全、經濟安全,甚至執政當局在意的意識形態安全,但過去從來沒有人提學術安全,就好比沒人提文學安全一樣。如果有人說,我們要高度重視文學安全,豈不叫人貽笑大方?

學術安全之類不能亂提,因為沒法下個精確定義。甚麼是學術安全?如何度量學術安全?恐怕沒人講得清。前述諸種「安全」可能也會產生歧義,但人們大致明白,反觀學術安全不好界定。字面上,某種行為有損學術,對學術造成重大損失,屬「學術安全」範疇。

但所謂「安全」要跟國家利益掛鈎,即除非對學術的損害直接導致國家利益受損,才夠得上危害「學術安全」。問題來了,如何證明某人損害「學術安全」?總不能說某位學術大師去世,對他所研究的領域是重大損失,也構成學術安全吧?因此,在一份加強和改進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文件中出現「學術安全」的提法,讓人奇怪。

任意解釋 亂扣帽子
人們對「學術安全」的提法擔憂,很大程度上是害怕當局將「安全」任意解釋,藉此給學者和老師戴上思想和學術枷鎖,把判斷學術對與錯的權力交給當局,充當思想和學術警察。

內地時下意識形態,用當局的話來說,是鬥爭很激烈,暗流湧動,各種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大行其道。在這種情況下,弄出一個學術安全來,是否要警告高校教師,在做學術研究或其他活動時,不能違反當局的指導思想、政治紀律和政策主張,否則就給他戴上危害「學術安全」的帽子?可這樣一來,跟危害意識形態安全有何區別?

學術研究需要爭鳴,需要百花齊放,需要挑戰權威,一句話:需要自由。將學術定於一尊,以某種思想劃條條框框,只會扼殺學術。內地高校的學術自由本就所剩無幾,這份文件出來後將更令教師噤若寒蟬。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5-2-2 23:11
陝童日攀山涉水8公里上學

【本報訊】陝西漢中鎮巴縣八角廟村的二十二名學童,每日需冒險攀山涉水個半小時才能到達四公里外的鄰村上學,沿途穿越七條小河、斷崖、大斜坡等,近日更因雨雪連連,道路更危險。村民稱早在○八年已集資七萬元人民幣築路,工程至今仍無動靜。

八角廟村沒有學校,學童要每日來回八公里到鄰村上學。家長指子女每天早上六時半出發,儘管沿路一直陪同,仍非常擔心,上月便有孩子掉進河中,幸無傷亡。政府稱已將情況向縣及市交通局反映,當初集資修路因資金不足而中斷,今年會爭取向政府部門申請五、六十萬元修路費,力求今年內完工,方便孩子上學。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5-3-6 15:12
不滿縮減午餐時間 九歲生請願

美國西雅圖一名九歲小學生近日發起「抗爭」,反對校方縮減學生的午餐與小息時間,發動聯署請願,要求校方收回成命,短短幾天已獲逾百名同學響應。

由於教學時間未達西雅圖公立校區頒布的標準,惠特爾小學宣布,小息與午餐時間須從原本的二十分鐘,縮短為十五分鐘。三年級學生阿姆斯特朗認為,小息時間太短,小朋友們玩不夠,精力無處消耗,變成上課時坐唔定,更甚的是根本沒時間吃完午餐。他於是發起請願,還與同學組成「小息軍團」,奔走爭取社區民眾支持,成為傳媒追訪對象。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5-3-17 21:34
民望最高變教師剋星 葉建源揭羅范變臉前因後果   

行政會議成員兼港區人大羅范椒芬日前建議,在教師教育中加入國情教育,如要求教師到內地上一個月國情課,引起教育界譁然。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接受《壹錘定音》訪問時,揭露羅范從一位民望高企的官員變成教師剋星的前因後果。

葉建源憶述,1998年羅范從運輸署署長轉任教育署署長時,在一眾公務員中民望最高:「佢做嘢好落力,對人都好謙虛。」然而到2001年左右,葉稱羅范自覺掌握香港教育狀況,變得未必願聽其他人意見,常跟他人說「你的想法不對」,把自己一套強行加諸別人身上,變得剛愎自用。

後來董建華推行三司十二局及高官問責制,身為教統局常任秘書長的羅范與局長李國章一起推動教育改革,當時不少教師反對;在教育學院擔任講師的葉建源2006年於報章撰文批評教改,羅范致電時任教育學院教授莫慕貞,要求她「炒咗」葉建源,後來莫慕貞於聆訊中揭發事件。葉回憶事件時,仍然難掩不滿:「完全超乎我嘅想像,我作為教院講師,講出一啲同你意見唔啱嘅嘢,你點解就叫我老闆炒咗我呢?差不多置我於死地。」後來聆訊裁定羅范侵犯學術自由。

對於近日羅范提出香港教師要接受國情教育,葉直言不少教師有強烈情緒反應,在網上或致電給他批評羅范:「點解又係佢?點解佢仲講緊呢啲咁嘅說話?」他稱,相對近期教育界發生的眾多事件,這次教師反應最大。葉建源希望羅范明白,她昔日言論是很大的包袱,若不能慎言一點,在政治上會繼續碰釘。

葉又相信,羅范的建議非僅僅個人意見,背後存在較大脈絡;加上有報章披露,內地教育部與港府「協商」加強中史教育,他認為這些都不是獨立事件,感到教育界山雨欲來。他稱教育界正在商討行動回應。  


作者: wu_peace    時間: 2015-3-18 04:44
CarmenNg 發表於 2015-3-17 21:34
民望最高變教師剋星 葉建源揭羅范變臉前因後果   

行政會議成員兼港區人大羅范椒芬日前建議,在教師教育 ...


相由心生!「飯焦」的樣貌本來已不美,其面容甚至變得愈來愈扭曲怪誕;

若她的思路繼續歪倒下去,為求權位而不擇手段的話,不難變「妖怪」啊!!!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5-3-19 19:54
愛從來不靠洗腦  文: 余若薇

上周本欄談及政府有意透過干預大學的學術自由,整頓大學教授,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控制。過去一周又有連串事件,顯示政府同樣有意將中小學生洗腦。

首先是有報章報道,著名小學嘉諾撒聖心下午校要求學生學習內地愛國兒歌《中國是我家》。校長周志堅辯稱播放該首歌曲的短片,只是讓學生認識故宮、兵馬俑等的動畫,學生不必跟著唱。這解釋極其牽強,網上可供使用、更高質素的相關影象俯拾即是,何必用這首只有4句歌詞,重複10次「中國是媽媽」、「中國是我家」及「中國我愛她」的歌曲?目的當然是要學生跟著唱,難怪有家長投訴女兒回家表示中國和媽媽兩個都是自己的母親,為之氣結。最終學校決定停播《中國是我家》,但已弄得兩派家長劍拔弩張,得不償失。

與此同時,行政會議成員羅范椒芬建議,當局應強制準教師到內地大學讀一個月國情課,作為入職條件。最可笑是她提到中西方文化差異,不少家長到外地接受教育,抗拒中國,但沒提到自己的兩名兒子都是中學已到外國留學,做人講一套,做一套,太過虛偽。她否認「洗腦」,但提到規定師生北上學習國情,是給他們一個「思想框架」。何謂「思想框架」﹖當年牛頓有「思想框架」,就不會發現地心吸力。國情「框架」大概是報喜不報憂,思想言論審查,二十一世紀講這一套,匪夷所思,貽笑大方。

周一的《明報》報道,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秦宜智透露,教育部與特區政府準備合作在港推動國情教育,內地各部門也大力組織香港青年到內地交流。這些活動有章程列明「學習共產主義」的共青團過問和參與,這方法真可令民心回歸?

香港青少年不是對國情沒有了解。他們到內地旅遊,一過境就會發現自己上不到Facebook和不少網站;身邊同學可能只是替學民思潮做過一、兩次義工,就已不准入境。這些限制言論、資訊和集會結社自由的親身體驗,並不是任何歌功頌德式的國情教育能扭轉的。一位與中國關係良好的美國學者沈大偉(Shambaugh)預言共產黨政權正步入殘局,最大原因正是一個強勢的習主席,強迫不會產生真愛,只會導致更大的反抗,為何這麼顯淺的道理都不懂?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5-3-22 14:30
退休校長: 上國情課對教師不公  



港區人大代表兼行政會議成員羅范椒芬,月中提出準教師入職前必須先上一個月國情課。退休後在學界仍有聲望的中學校長會義務總幹事黃謂儒(圖),批評建議對教師不信任和不公平,反問香港有哪一個職業有同類要求,指新入職教師首重了解學生和學校,「比成效仍未見邊際的內地國情教育來得重要」。

應珍惜獨立思考
黃謂儒昨在港台節目《香港家書》談及有份參與佔中的年輕人會怎樣走未來的路,與當政者的關係如何修補,「或者『解鈴還須繫鈴人』,執政者要諗諗點樣做」。他為教師被指煽動學生上街感到受冤,「問題嘅真正起因不但將被湮沒,深層次嘅矛盾更難得到解決」。

他說曾帶學生回內地扶貧建校,「我見到你哋喺探訪窮困家庭時嘅兩眶眼淚,你哋真係唔愛國家?話你對國情認知不足或唔愛國家都唔係事實」。他之後批評羅范的建議,「若真係再突然加多一個內地培訓,心入面係萬般不願。我相信唔係因為你唔想回國,而係建議背後所隱含嘅不信任、不公平」。

黃謂儒退休前為禮賢會彭學高紀念中學校長,一月在報章撰文,反駁特首梁振英在施政報告指摘港大學生會刊物《學苑》鼓吹港獨,認為應珍惜孩子的獨立思考、創意,「探討唔同國家體制,無論施政者係咪認同,無論是對是錯,又何須視如洪水猛獸?又係咪必須喺施政報告中加以公開鞭撻?」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5-3-26 18:17
誠實比讀書重要 文: 關麗珊

近年的中文科課程和考試經常將整篇文章變成零碎句子,然後要學生猜度每句意義,別說學生讀到煩厭,連我都不肯定正確答案。公開試卷常問作者意思,無論學生怎答都可能錯,因為出試題的人也是猜測的。傳媒拿標準答案去問不同作者,幾個作者都說沒有那想法,這樣的課程只會令學生討厭中文。

最近建議寫作班學生帶本課外書回來跟同學介紹,不少學生從圖書館借來勵志書,或學校教師幾十年來推介的某些書籍,他們知道這類書一定符合要求,卻無法說出內容。我問學生可有看過自己帶來的書,學生說沒有。我讚學生誠實,誠實比讀書重要,當然,我們可以讀得書多又誠實的。

回歸以來,特區政府和教協舉辦的閱讀活動全部沒有我的名字,他們操控大部分學童的閱讀選擇。學生沒興趣看又要假裝看過學校推廣的課外書,寫讀書報告就是抄下書名和序,或上網找來一抄,久而久之,大多數學生討厭讀課外書。

我無法讓全部學生愛上閱讀和寫作,只能寫好自己的書,希望學生記得有人教過他們誠實和信任,讀書考試並非為了成為虛偽自私的人。我們先做好人,然後才做廣泛閱讀的好人。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5-7-20 12:26
中國教育  文: 李純恩
  
深圳朋友的兒子初中升高中,升本校的分數差了十幾分。她兒子讀的是重點中學,升不到本校,就要去外面讀普通學校了。做媽的當然很着急,去找朋友問──這也是大陸常態,有什麼事,不先想着循正常途徑去了解,反而第一時間去「托人」。托人,也就是走後門,看看有什麼辦法把事情擺平。

結果,她得到信息是:花錢買分。考試成績分數不夠,跟學校買分,如今的價格,大約是一萬人民幣一分,她兒子差十幾分,就得花十幾萬。這筆錢落在誰手裏呢?這就不要問了。

另外一個朋友,也因為這種事情去托人,她托的是兒子的班主任,她跟班主任是同鄉,平時還一起喝喝茶逛逛街,以為關係不錯,就去托她想辦法。第二天班主任來了,開口就說昨晚跟教育局的人吃飯,幫她問了兒子的事,雖然沒問出什麼結果,但吃飯吃了一千多塊錢,要朋友報銷。這就是中國今日「教育工作者」的價值觀,什麼都講錢。所以看到什麼班主任因為在教師節收不到名牌手袋而在課堂上大罵學生沒良心的事情,也不用奇怪了。

「教育工作者」如此,學生又如何呢?有一個朋友跟外甥聊天,那小子在讀大學,但他坦言不喜歡讀書,阿姨問他你不讀書,以後怎麼畢業?那小子面不改色說,買張文憑不就成了?由此你也可以明白,為什麼美國的大學裏,一年可以趕走兩千個中國「留學生」。

這也是今日中國教育實況,一個國家的教育沉淪到這個地步,這個國家還有得救嗎?  




作者: lenlan    時間: 2015-8-10 00:40
thank you for sharing, 無上一排, 仲以為你無貼文添, 原來在第三版先搵到.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15-8-10 21:12
lenlan 發表於 2015-8-10 00:40
thank you for sharing, 無上一排, 仲以為你無貼文添, 原來在第三版先搵到.

最近工作很忙,所以小了分享.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20-3-16 19:14

中國藝術文學大倒退 一次文革趕絕幾代人(D100 瘋中三子) bji 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w5-ZAh_ZQA
作者: CarmenNg    時間: 2020-5-21 09:59

香港教育制度不能改善? 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q8hLX8zrSA




歡迎光臨 天羅地網 (http://139.162.60.118/)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