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283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墨子》經典20句

[複製鏈接]

403

主題

0

好友

5257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6-3-3 10:26:3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轉儒風大家編撰:《墨子》經典20句:大愛,大智慧
2016-02-28 儒風大家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與儒家並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誌”、“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


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兇。
譯文:君子不用水來當鏡子,而是拿別人來當鏡子。用水當鏡子可以看到的是容貌,而用人當鏡子則可以知道吉兇對錯。

感悟:《舊唐書·魏徵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句話廣為流傳,可惜墨子早就說過這句話了。所以中國智慧的源頭,可以說都在諸子白家。

心無備慮,不可以應卒。
譯文:卒:同“猝”,指突然事變。這兩句大意是:心中沒有預先考慮應對事變的方法,就不能應付突然變故。

感悟:我們中國人素來主張居安思危,無事之時備有事,平素就要對可能突發的變故準備應對的策略和方法。這樣,在事變發生時才不至於慌張,才能避免忙中出錯。這兩句多用於說明居安思危的道理。

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譯文:假使人人都彼此愛護,則天下安治;倘若人人都彼此交惡,則天下大亂。

感悟:儒家主張“等差之愛”,就是愛要由近及遠,我先要愛自己的父母、妻、子,然後才能愛陌生人,愛別人的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然而墨家卻主張兼愛。兼愛,指同時愛不同的人或事物。墨子針對儒家“愛有等差”的說法,主張愛無差別等級,不分厚薄親疏。

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
譯文:愛別人的,別人也必然愛他,利於別人的,別人也必然利於他,憎惡別人的,別人也必然憎惡他,殘害別人的,別人也必然殘害他。

感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我們對別人好,自然能得到別人的敬意和回報。根據這一理論,墨子認為,假如天下之人,都能夠相互尊敬,


釣者之恭,非為魚賜也;餌鼠以蟲,非愛之也。
譯文:釣魚的人躬著身子,不是要對魚恭恭敬敬;用蟲子作為誘餌捕鼠,也不是因為喜愛老鼠。

感悟:墨子告訴我們,看透事件本質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去探尋利益的根源:1. 利益是什麽;2. 事件發生後所產生的結果究竟能夠使得誰獲取最大利益。抓住這兩點,一般不會被自己的眼睛所蒙蔽。

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譯文:這兩句大意是在好處中要取大的,在害處中要取小的。

感悟:在生活中會遇到好處,也會遇到壞處。對好處,無疑應擇其大者而取之,以獲取最佳利益;對壞處,能避免則避免,不能避免則擇其小者而取之,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這是普通的道理,多用於生活中對利害的選擇。


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人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
譯文:任重致遠:負重行遠。這幾句大意是:好弓難以拉開,然而可以射得高射得深;良馬難以駕禦,然而可以負重行遠。

感悟:這幾句比喻有些優秀的人才雖然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他們有非凡的才能,甚至他們的缺點從某一方面看正是他們的優點和長處,要知人善任,不可輕易棄才。


言則稱於湯文,行則譬於狗豨。
譯文:戰國·墨子《墨子·耕柱》。言:言談。稱:稱揚。湯文:湯,成湯,商朝的建立者;文,周文王姬昌,商末周族領袖。行;行為。譬:比如。稀(xi西):豬。這兩句大意是:言談必稱揚商湯周文,行為則比如豬狗一般。

感悟:這兩句以言美行惡的反差對比,十分典型地概括出那類言行不一的人的低下品格,可用以形容說的一套,做的又是一套的虛偽可恥的兩面派人物。胡適先生說: 一個骯臟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 一個幹凈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範,人人大公無私, 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布的骯臟國家。

是故君子自難而易彼,眾人自易而難彼。
譯文:所以君子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而平庸的人卻寬以待己、嚴於律人。

感悟:春秋時代,打勝仗後楚莊與眾將飲酒慶祝,並命自己的愛妾給眾將斟酒,突然蠟燭被風吹滅,黑暗中一片混亂,有人趁機拉了楚王愛妾的手,但是自己頭盔上的羽纓卻被楚王愛妾抓了下來。楚莊王得知了此事迅速命令先不要掌燈,眾將全部絕纓痛飲。後來那個被楚莊王寬容的將軍在關鍵時刻為楚莊沖鋒陷陣報效了楚莊王的寬容。

默則思,言則誨,動則事,使三者代禦,必為聖人。
譯文:靜默時就能思考,說話時就能教導人,有符合道義的行為就能成就事業,如果這三者交替運用,就能成為聖人。

感悟:墨子教給我們稱為聖人的三點,沈默的時候能夠深入思考,說出來的話能夠對別人有所幫助,用符合道義的行為成就事業,做到這三點就離聖人的境界不遠了。

善無主於心者不留,行莫辯於身者不立。
譯文:善不是出自內心的,不能保留;行為不能從自身辯明的,不能去做。

感悟:善不是出自內心的,只能夠勉強支撐一時,必然不能長久。所以也只能使偽善。

是故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己也,故能大。聖人者,事無辭也,物無違也,故能為天下器。
譯文:所以江河不嫌棄小溪的水來灌註,就能匯成巨流。被稱為聖人的人,不推辭難事,不違背自然規律,所以能成為天下的大人物。

感悟:這幾句話,主要是告訴我們,做大事一定要有大的胸懷,要像江河那樣包容天下各種不同的意見、各種不同的人,各種事情。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氣成熟的人格。

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譯文:好名聲不能輕而易舉地得到,榮譽也不能以巧詐樹立,君子用身心戴道而行。
感悟:以身戴行,也是一個成語。意為言行合一,用身心戴道而行。

是故置本不安者,無務豐末。
譯文:所以,根基樹立不牢的人,不要期望有茂盛的枝葉。

感悟:事有本末,做人做事,有基本的東西,也有細枝末節的東西。如果能把基礎打牢固,那麽枝葉自然繁茂。如果只是在細枝末節上下功夫,而不註重培固基礎,那就是走錯了方向。

事無終始,無務多業。
譯文:辦一件事都不能善始善終,就不要做很多事。

感悟:春秋時期,有個很會下棋的人叫弈秋。他棋術高明,收了兩個學生。一個學生誠心學藝,聽先生講課從不敢怠慢,十分專心。另一個學生則心不在焉,聽課時探頭探腦地朝窗外看,想著天鵝什麽時候才能飛來。飛來了好張弓搭箭射兩下試試。兩個學生同在學棋,同拜一個師,前者學有所成,後者未能領悟棋藝。學棋要專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這樣的大師,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從旁邊路過。悠悠的笙樂,飄飄忽忽的,如從雲中撒下。弈秋一時走了神,側著身子傾心聆聽。此時,正是棋下到決定勝負的時候,笙突然不響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請教圍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對答。不是弈秋不明圍棋奧秘,而是他的註意力此刻不在棋上。

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
譯文:關愛別人的人,別人也必定會關愛他;給別人利益的人,別人也必定會給他利益;憎惡別人的人,別人也必定憎惡他;殘害別人的人,別人也必定殘害他。

感悟:正是因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關愛別人的人,別人也一定會關愛他。而對別人不義的,也必然不會得到好的結果。

萬事莫貴於義。
譯文:天下萬事中,沒有什麽比道義更可貴的了。

誌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偏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遊。
譯文:意誌不堅強的,智慧一定不高;說話不講信用的,行動也不會果敢;擁有財富而不肯分給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堅定,閱歷事物不廣博,辨別是非不清楚的,也不值得和他交遊。

感悟:墨家修身的方法,墨子提出了君子的標準:誌強言信、慷慨大方、守道不篤、博學多才、明辨是非。這便是墨家修身的目的。至於具體的修身方法要發自內心,杜絕虛假。他反對為了名而修身,但只要如此修身必可“名譽揚天下”。

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剛黃。
譯文:(把絲)放於青色的染料中,絲就染成青色;(把絲)放於黃色的染料中,絲就染成黃色。

感悟:墨子墨家非常重視環境對人的影響。墨子有一次看到染絲的,感嘆說:‘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剛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其寓意是說環境的熏陶,社會風氣的感染,會對人的思想、品質產生重要的影響。它可提醒人們要十分註意社會影響、文化氛圍對人的感染,熏陶作用,切不可掉以輕心。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11-25 20:47 , Processed in 0.015056 second(s), 20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