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公紀念館內的茂峰老法師塑像,栩栩如生。
觀世音菩薩向來是佛門慈悲的象徵。位於荃灣老圍村的東普陀講寺,為承接觀世音菩薩大悲度生的宏願,不僅取了浙江普陀山這著名觀音道場作為寺名,其開山祖師茂峰老法師,更是一位為人稱頌的菩薩行者,每遇時局艱困,老法師都能以悲智雙運開出種種善巧方便的利生之行,慈悲滿懷,令人讚歎,是以一直被佛教界尊稱為「慈悲王」。
早年的東普陀講寺名聲很大,海內外佛教徒無不對它稱頌讚歎。這並非因為寺內格局有什麼華麗不凡,恰好相反,若比起各大寺院來說,早年的東普陀寺,不過是一格局平實的莊嚴道場。
一念悲心開單接眾
東普陀講寺之所以名滿海內外,全因開山住持茂峰大和尚行持的慈悲作風。比方東普陀在香港淪陷的大戰期間,曾一度成為過百僧眾的避難所;又例如1949年發生中國內戰,令大批百姓逃離來港,其中南移的北僧(尼)也為數甚多。當時香港各大小寺院剛經歷戰亂,日子都很艱困,物資匱乏,僧多粥少是常有的事。面對此時過千驟然來港的內地出家眾,本地四眾弟子一時也無計可施,只好慢慢設法解決。但來港僧尼日多,每每因人地生疏、言語不通而化緣不易,甚或日則流蕩街頭,夜則棲息無所。茂峰法師見此情況,頓時發起大悲心,跟寺內大眾商議開單接眾。事實上,東普陀寺當時已有數十住眾,早無隔宿之糧,庫房儲蓄也不到百元港幣,假如開單接眾的消息傳出,一旦有上千僧尼湧至,該如何解決食宿問題?茂峰法師卻不認為這是問題,反而極有信心地說︰「一莖草葉一滴露、一個和尚一缽齋。況有韋馱菩薩在上,倘僧伽不嫌本寺淡泊,其食甘水齋耳。」意思是只要寺內有一草一露,大家都能一粒同餐,同甘共苦,深信一切自有佛菩薩護持,著寺內大眾不必憂慮。
十日積米數百包
果然開單接眾的消息傳出後,一天之內,就有二千多名露宿街頭的僧尼如潮湧至東普陀。為了解決住宿不足,茂峰法師立刻自負材木、自削竹竿搭建臨時寮房;當寺內大眾看見法師如此熱心為眾,亦即時加入搭建行列,不久便蓋成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雲水堂,又同時搭建葵棚安頓女眾。正因為茂峰法師這念悲心,另有寺院也受到感染,稍增了收容人數;各方善信在聽到此消息後,亦紛紛捐獻糧油等救濟物資,結果恍如奇蹟一樣,十日之內,東普陀已積米達數百包。自此之後,香港已再沒有露宿街頭的僧人,茂峰法師亦由此而得「慈悲王」的美譽。
五年閱畢藏經七千卷
佛經記載,觀世音菩薩以大悲願力倒駕慈航,發願聞聲救苦;始建於1933年的東普陀講寺,取名自著名的觀音道場普陀山,本來便具有發揚觀世音菩薩大悲度生的志願。開山住持茂峰法師生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29歲在南京寶華山慧居寺(今稱隆昌寺)受三壇大戒,並發願在寺內閱大藏經,如是花了五年閉關,閱畢《龍藏》七千多卷,後隨觀宗寺諦閒老法師講經說法,聲譽日隆。1924年,茂峰法師首應邀赴台灣靈泉寺講經,開始海外弘法。
金燦袈裟保全女眾
日皇賜給茂公的金燦五衣
沒料到此次台灣弘法活動卻對後來影響重大。其時台灣剛被日本侵佔,茂峰法師辯才無礙的講經消息,傾動四方,連日本台灣總督和高官均有列席,並將盛況報告了日皇。日皇於是敕令賜予一件刻有法師名號的金燦五衣,是為三百年來第一位日本以外的僧伽得此禮頌。正因為有了這件金燦五衣,後來在香港淪陷期間,日軍長官見到才不敢冒犯東普陀講寺,保護了當時到來寺中避難的百多名鄉村婦女,自此以後,東普陀亦成為了香港最多僧尼掛單的佛寺,寺名遠播。今天本地不少高僧大德,如知定法師、度輪法師、洗塵法師、融靈法師、暢懷法師、隆根法師等等來港之初,都曾在東普陀掛單。
東普陀開山建寺
1927年,因為得到香港居士潘達微、朱大同、何東夫人張蓮覺等眾人聯合禮請,茂峰法師自台灣來港,先在香港摩羅廟後街的法源堂講經,廣結法緣,其後因地方太小,再轉至利園戲院台上開講《心經》二次,吸引如潮信眾,盛況之哄動,前所無有。法師有感在港弘法緣機成熟,遂在荃灣老圍覓地建寺;到了1933年,東普陀寺全部落成,規模完備,包括正中的圓通寶殿,供奉觀世音菩薩、西方三聖、彌勒、文殊、普賢等佛像。寺內其他格局則有︰延壽堂、祖堂、功德堂、天王殿、韋馱殿、觀音殿、藏經閣、禪堂、圖書館等等。1964年,茂峰法師圓寂,寺內又在三年後建成「茂公紀念館」,除安放茂峰法師的塑像,和他生前所用的臥室用具、衣物、文件,以及文人墨客贈予的字畫、文物等等,當然還展出了那件曾保全寺內上下數百僧眾安危的鎮寺之寶——金燦五衣。
| 難忘老法師恩德
現任住持了知法師是茂峰老法師的徒弟,師徒二人法緣深厚,法師還記得20歲時,在家鄉聽過老法師講經,便已立志隨他出家,後來更獨自離開家鄉四邑前往東普陀學法。了知法師說,當年寫信給茂峰上人表明了出家的決心後,老法師在回信中,除詳細寫上赴港的路程外,還考慮周到的夾著十元港幣給他作盤川,單是這份深厚的恩德,已令了知法師終生難忘。
|
千佛山是香港普陀山?
東普陀位於千佛山(原名千石山)之巔,茂峰老法師當初登臨眺望時,因有感山下的淺灘一帶景物,恍似浙江普陀山的千步沙,是以認為這應該能夠成為廣聚大眾的理想弘法之所,遂在此建東普陀寺,改千石山為千佛山,承接浙江普陀山的慈悲度化精神。
地址︰荃灣千佛山老圍村口
交通︰可從地鐵荃灣站出,走至對面兆和街,再乘搭81號往老圍的專線小巴,在東普陀寺後門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