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醫是一門學問,是一門探索生命智慧的大學問。祇有認識到生命的無常,才能感悟到佛醫的真諦;祇有擁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參透人生的奧妙。由於因緣的巧合,我有幸與釋永信大和尚聯袂主編了《中國佛教醫藥全書》1,旨在將大藏經中的醫學史料和醫學思想、歷代僧醫和居士的醫學成就作一系統的總結和梳理,在趙樸初、釋傳印兩任會長的關懷下,使這部集大成的佛醫文獻著作得以順利出版。當前,鑒於人們對佛教醫藥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歷史沿革還知之甚少,故我在總結以往的學術觀點同時,將佛教醫藥的源流和發展歷史作一概述,冀望諸同仁能夠更加深入地瞭解佛教醫藥的博大精深和領悟佛陀普救眾生的偉大情懷。 一、甚麼是佛教醫藥 甚麼是佛教醫藥?這是我20多年來回答最多的一個問題。簡單地說,佛醫就是佛門人士創造和傳承的醫藥學。佛醫學以四大、三學等佛學理論為指導,以悟證論治、調理心神、注重飲食為特徵,以啓迪無上智慧、改善思想境界、追求永恆真理為目標,最終達到人體內外環境全面協調的醫藥學體系。佛醫是一門獨具特色的醫藥學體系,是中華民族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說是廣義中醫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佛,指覺悟真理之聖人。亦即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實知見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覺之大聖者。佛教,為釋迦牟尼所創立,主張慈悲平等、普度眾生的一門宗教。佛教之宗旨在示導人類轉迷開悟,用超越階級、種族之情懷,以實現度脫苦海、淨化社會之理想。佛教醫藥,是以古印度「醫方明」為基礎,以佛學理論為指導,吸收和借鑒中國傳統醫藥學的理論和臨床特點,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傳統醫藥學體系。由於佛教醫藥學的理、法、方、藥等理論框架和臨床診療體系是在中國形成的,因此,我們所說的佛教醫藥,實際上就是指中國佛教醫藥。 佛教醫藥的流派,根據人員與知識結構來劃分有經藏醫學、寺院醫學和居士醫學;根據中國佛教宗派來劃分,有禪宗流派、淨土宗流派等;根據寺院專長與特色劃分,有少林寺流派、竹林寺流派等。 在基礎理論方面,佛教的「四諦」、「五蘊」、「十二因緣」、「四大」、「三學(戒、定、慧)」等均對佛教醫藥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並被吸收和引入佛教醫學理論體系之中。 佛醫認為,病有三因,即外因、內因和業因。在佛教的世界中,萬物皆由地、風、水、火的四種要素構成。所謂的「四大」即指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此四種元素之體遍存於一切物質,故稱為大。因此,「四大不調,百病叢生」。在病因學方面,佛醫學認為病有三因:外因——地、風、水、火「四大」不調,內因——貪、瞋、癡「三毒」為患,業因——前世今生孽債宿根之果報。《維摩詰所說經•問疾品》、《佛說佛醫經》等詳論了疾病的內外之因,並指出調節外因、斷除內因的方法,即外因可以醫藥愈之,內因可以禪定制之。至若業因則是無法逃避,祇能靠個人的業力來決定預後轉歸。佛教十分強調因果報應和輪迴學說,宣傳人有三業,業有三性,人有三世。前世造業,今世或來世受果,今世造業,來世受報。業因指造成善惡果報的原因,包括行為、身心、意念等方面;果報指對於善惡業因的苦樂報應,包括時運、財運和疾病等方面。佛教因果業報理論指出,種下惡因必結惡果,就是已經成佛也不例外。《興起行經》載述了佛陀自己由於先世之緣,先後經受了頭痛、骨節煩疼、背痛和木槍刺腳之苦。 |
歡迎光臨 天羅地網 (http://139.162.60.118/)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