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羅地網
標題:
[BBC]_台積電: 美中科技戰下的受益者還是「拳擊沙包」
[打印本頁]
作者:
newhello
時間:
2021-3-4 04:36
標題:
[BBC]_台積電: 美中科技戰下的受益者還是「拳擊沙包」
台積電: 美中科技戰下的受益者還是「拳擊沙包」
2021年2月26日
[BBC]
台灣總統蔡英文,在春節前夕首次前往台灣證券交易所賀其成立60週年。蔡英文在當日強調台灣的「牛市」已到來。
在台灣被視為「護國神山」的著名晶片(芯片)製造商台積電成為這場牛市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外界都認為,以台積電為代表的半導體(semiconductor)產業,仍將繼續成為台灣經濟的領航者。
2020年新冠爆發後,台灣經濟因為疫情掌控得宜,逆勢成長,股市打破數十年來高點紀錄,經濟成長率達3.11%,30年來首次超越中國大陸。
許多分析指出,半導體產業是台灣經濟逆勢成長之主因。其中來自台灣的晶圓代工大廠台積電(TSMC),在各國出現「晶片荒」的當下,已經成為全球產業的戰略焦點。目前,台積電已超越美國英特爾及韓國三星,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半導體公司。
根據2021年1月的的數據,台積電市值達5509億美元,躋身全球前十大,與中國騰訊及美國蘋果等巨型企業並列。更多分析進而指出,半導體產業目前不僅是台灣經濟命脈,甚至在美中科技戰下,成為台灣參與區域戰略角逐中的重要戰略物資。美國去年已承認,在新型武器及戰機上,使用了台積電生產的晶片。
美國去年已承認,在新型武器及戰機上,使用台積電生產的晶片。
台灣的「矽盾」
台灣南台科技大學助理教授朱岳中告訴BBC中文稱,手機或電腦,汽車或軍事設備必備的晶片(chip)不僅早已是人類生活日常必需品,晶片生產業已深刻的影響全球地緣政治。根據統計,全球半導體年產值約4260億美金,需求量僅次於石油,在電動車持續發展的未來,半導體被認為正逐漸取代石油的戰略地位。
美國彭博社分析,最近德國和日本先後接觸台灣,希望台灣擴大汽車晶片出口援救汽車產業。全球「後疫情經濟」是「危險的」依賴台灣半導體,特別是台積電。
經濟評論者艾迪森(Craig Addison)曾以「矽盾」(Silicon Shield) 形容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實力及重要性,認為這一產業會是美國無法坐視中國奪下台灣,甚至將協助台灣抵禦中國大陸壓力的重要理由。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社北京分社社長任大偉(David Rennie)則對BBC中文表示,從台積電可以看到台灣在美中衝突中的兩難處境。譬如,台積電當年被特朗普要求去美國設廠,恐失去中國訂單,或被中國制裁;但台灣更不可能拒絶美國。他說台積電處境就好比「拳擊沙包」,兩方都有理由因故對台灣報以老拳。
然而,美中貿易戰尚無休止跡象,蔡英文政府與美國關係更加緊密。外界評論認為,在後疫情時代,台積電或台灣半導體產業與美國合作將越來越深。
2020年,台積電宣佈在亞利桑納州設廠,計劃生產更高科技的晶片,供給美商蘋果等大客戶。今年二月,台積電證實將前往在日本創立研發中心。
中國的追趕
但是,對於台灣與美日在半導體領域的合作,中國的反應也十分迅速。
這幾年中國花費巨資,全力發展半導體產業,被稱為「全國造芯」,希望能在相關制程上追上三星及台積電。
2020年,是中國芯片半導體在一級市場有史以來投資額最多的一年:根據雲岫資本數據,全年中國半導體行業股權投資案例413起,投資金額超過1400億元人民幣,相比2019年約300億人民幣的投資額,成長近4倍。
但目前中國半導體領頭羊中芯科技在晶片製造上達到12奈米制程,距離台積電宣佈2022年將量產的3奈米技術,尚有數代之遠。
近十多年來,中國半導體廠商不斷以高薪挖角台積電等台灣半導體大廠高階工程師,希望加速半導體在中國大陸的發展。譬如,剛從建廠規模失敗的武漢宏芯離職,被挖角進入中國半導體領頭羊中芯國際的蔣尚義,以及因為後者加入,一度宣佈離開中芯的梁孟松,兩人都是台灣背景,並都曾任台積電高層,擔任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的左右手。
被譽為台灣「半導體教父」的張忠謀
外界分析稱,雖然中國有世界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但尖端研發及設備等沒掌握在自己手上,因此傾全國之力加速晶片發展。中美關係越緊張,中芯等製造商要獲得相應設備或技術就越困難,影響技術遷移。「開一個半導體工廠,不是兩三年的事,需要很多時間以及人力的培養,中國追的並不輕鬆,」長期研究半導體產業的朱岳中向BBC分析。
目前台積電在中國的南京廠,受台灣法令約束,僅以生產12奈米(納米)及16奈米晶片為主,但仍是中國大陸制程技術最先進的晶圓廠。此外,美國要台積電到美國設廠,亦有安全考量,譬如防範在台灣的的高科技商業間諜。因為,晶片也是目前高科技軍武的重要物資,影響印太區域安全。
軍事武器
許多分析指出,未來的軍備競賽,不再只是坦克或飛機的「宏觀軍備競賽」,而是微觀的「奈米電子」軍備競賽。
台灣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告訴BBC稱,其智庫2018年便透過公開資料研究發現,美國軍規晶片大廠賽靈思(Xilinx)與台積電合作的16奈米晶片,已被美國國防部使用於相關軍事武器,譬如軍用AI或軍用互聯網。
2020年5月,時任美國國務卿的蓬佩奧(Mike Pompeo)在記者會證實,台積電晶片用於F-35戰機。美國《華爾街日報》曾報導,因為晶片裝置升級,F-35戰鬥機中的電腦感應周遭空域系統精凖並迅速,加強了作戰能力。
但是,蘇紫雲強調,台積電在南京生產的先進16奈米制程,是否會被中方要求用於軍事,也成為美台關注焦點。因為,根據中國法律,公私機構都有義務協助情報作業。
無論如何,在晶片產業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國際關係研究員Ashley Fung,向BBC中文說,21世紀是各強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爭鬥。美中兩大國在本世紀都希望在科技方面稱霸世界,可以說「得晶片者得天下。」
譬如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從晶片供給的產業鏈上,向中國華為及中芯科技開刀。與此同時美國政府還開始針對來自中國或與中國研究密切的半導體等科研學者。
2020年9月,美國商務部加大對華為的限制措施,原來向華為旗下海思芯片供貨的台積電,宣佈不再接華為的訂單,停止對華為出貨,台積電損失上百億訂單。
但是,讓市場意外的是,台積電卻反而獲利更高,從第一大客戶美國蘋果公司等客戶,拿下更多訂單,2020年該公司營收成長調高至20%以上,外界分析這都是因為台積電在地緣政治,特別是美中關係上的角色特殊,「因禍得福」。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說,台積電被捲入地緣政治,但更精確的說,台積電被捲入的是科技戰,」蘇紫雲說。
台積電已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半導體製造商 。
台積電發展史
自1970年中後期開始,東亞開始發展半導體產業,試圖在石油經濟危機下,開始經濟轉型。當時,三星電子在韓國政府扶持下成長。被譽為「半導體教父」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Morris Chang),一直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指標人物。
1985年,張忠謀離受台灣政府邀請,自美返台擔任工研院院長,1987年,台工研院和荷蘭飛利浦合資成立台積電,張忠謀擔任董事長兼CEO。
財經學者朱岳中分析,張忠謀在台積電發展出晶圓專業代工模式,深刻的改變了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運作模式。因為,1980年代,當時國際大廠譬如三星當時都是將設計與代工等生產線「一把抓」的經營模式,但台積電則逆向操作,專注代工生產,省去設計研發所需要花費的金錢及人力,逐漸將競爭對手甩開。
朱岳中分析,雖然韓國三星後來也轉向加大代工模式,但台積電的優勢已經先確立。
而進入21世紀,全球通訊以及電子產業高速發展,晶片幾乎無所不在,台積電與三星在彼此競爭下,甩開日本及美國英特爾等,成為晶片製造及加工的兩霸主。
根據台積電公布的資訊,截至2020年底,該公司在台灣設有3座12吋超大晶圓廠、4座8吋晶圓廠和一座六吋晶圓廠。此外,還在中國大陸全資擁有一座12吋晶圓廠。
歡迎光臨 天羅地網 (http://139.162.60.118/)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