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羅地網

標題: 神,佛,獨角獸 [打印本頁]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7-11-12 14:14
標題: 神,佛,獨角獸
1111111111111

IMG-20171112-WA0055.jpg (331.39 KB, 下載次數: 510)

IMG-20171112-WA0055.jpg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7-11-12 15:26
轉截某網友睇法

作者就像一條食屎大的屎蟲,很幸運地聽到一個"佛"字,就用它僅有

屎蟲腦袋邏輯去解釋佛,進而合理其食屎習性是正常,所以他是屎蟲正常的,OK, please go on and never stop it.

作者: Yul    時間: 2017-11-12 16:04
作者眼前黑加燈下黑,佛陀知道一切有情生命的背後但唔講留返俾修行人自證正是世尊智慧的示現。
作者: Oldboy    時間: 2017-11-13 01:16

作者係好人,用最簡淺解咗「存在」先系個問題,要解決存在需先成為最完美既存在,之後放棄埋認為自己完美啲諗法。

埋即系公式 - 存在系為咗不再存在,變化應該系動作

作者: chriswong    時間: 2017-11-13 02:30
想用一千幾百字講宇宙起源及終結,篇幅有限而已。
個人理解,作者所謂神的定義是類似一個"無知的符號“。
科學知識解釋不了的事物就用神去代替。
感覺上,作者理念不像漢傳佛教,似日本佛教,講生命義意及過程。
佛學知識陳述是四両當一斤,知少少扮代表。
有意宣揚佛教,但根器有限。
不知道是否為近日和尚尼姑醜聞做槍手,睇少少資料,兜圈映射和尚尼姑在"追求完美"人生而努力。
主題應該用內地常用詞彙"神馬“貼切點。神馬獨角獸。
作者: chrisX9    時間: 2017-11-13 20:10
沙糖溝沙,雖然條友引用左好多佛學詞彙,但其實講緊神學,而且隱隱約約感覺到在人類之上,還有個主宰。   
作者: peterchanchun    時間: 2017-11-14 00:29
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作者: peterchanchun    時間: 2017-11-14 00:32
http://www.amitofo3.net/books/b083.html

永嘉大師證道歌
唐慎水沙門玄覺撰

君不見。
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蘊浮雲空去來。三毒水炮虛出沒。
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比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析。
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
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
決定說。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徵。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
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
淨五根。得五力。唯證乃知難可測。鏡裏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
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槃路。調古神清風自高。貌顇骨剛人不顧。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
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吝。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
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聞多不信。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
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
觀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不因訕謗起怨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非但我今獨達了。恒沙諸佛體皆同。
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
遊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自從認得曹谿路。了知生死不相關。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
我師得見然燈佛。多劫曾為忍辱仙。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
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入深山。住蘭若。岑崟幽邃長松下。
優游靜坐野僧家。闃寂安居實瀟灑。覺即了。不施功。一切有為法不同。
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為。
佛性戒珠心地印。霧露雲霞體上衣。降龍缽。解虎錫。兩鈷金環鳴歷歷。
不是標形虛事持。如來寶杖親蹤跡。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
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
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
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捨妄心。取真理。取捨之心成巧偽。
學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認賊將為子。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
是以禪門了卻心。頓入無生知見力。大丈夫。秉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焰。
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卻天魔膽。震法雷。擊法鼓。布慈雲兮灑甘露。
龍象蹴踏潤無邊。三乘五性皆醒悟。雪山肥膩更無雜。純出醍醐我常納。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業。
彈指圓成八萬門。剎那滅卻三祇劫。一切數句非數句。與吾靈覺何交涉。
不可毀。不可讚。體若虛空勿涯岸。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
取不得。捨不得。不可得中只麼得。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壅塞。
有人問我解何宗。報道摩訶般若力。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
吾早曾經多劫修。不是等閑相誑惑。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谿是。
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法東流。入此土。菩提達摩為初祖。
六代傳衣天下聞。後人得道何窮數。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
二十空門元不著。一性如來體自同。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
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制。
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怨害。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
作在心。殃在身。不須怨訴更尤人。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栴檀林。無雜樹。鬱密森沈師子住。境靜林間獨自遊。走獸飛禽皆遠去。
師子兒。眾隨後。三歲便能大哮吼。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虛開口。
圓頓教。沒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釐失千里。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
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卻被如來苦訶責。數他珍寶有何益。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
種性邪。錯知解。不達如來圓頓制。二乘精進沒道心。外道聰明無智慧。
亦愚癡。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實解。執指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虛捏怪。
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夙債。
飢逢王膳不能餐。病遇醫王爭得瘥。在欲行禪知見力。火中生蓮終不壞。
勇施犯重悟無生。早時成佛于今在。師子吼。無畏說。深嗟懵懂頑皮靼。
祇知犯重障菩提。不見如來開祕訣。有二比丘犯淫殺。波離螢光增罪結。
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銷霜雪。不思議。解脫力。妙用恒沙也無極。
四事供養敢辭勞。萬兩黃金亦消得。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億。
法中王。最高勝。恒沙如來同共證。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應。
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
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日可冷。月可熱。眾魔不能壞真說。
象駕崢嶸慢進途。誰見螳蜋能拒轍。大象不遊於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
莫將管見謗蒼蒼。未了吾今為君訣。


作者: peterchanchun    時間: 2017-11-14 00:35
http://book.bfnn.org/books/0040.htm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 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作者: peterchanchun    時間: 2017-11-14 00:39
子不語怪,力,亂,神。
作者: Oldboy    時間: 2017-11-14 09:17
      
咁比法,搵祝福文埋仲精警




作者: Fungwingsing    時間: 2017-11-14 10:39
作者想用科學去證明神是否存在(尋根究底),答案應在千禧祝福文內。
作者: Wkt    時間: 2017-11-14 21:22
看完這篇文章有以下感想,不要嘗試追尋第一因,佛陀說:「這是不可思議的,宇宙是無始的。」(釋迦哲理是什麼, p177)
作者: peterchanchun    時間: 2017-11-16 15:17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運去金成鐵,時來鐵似金,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
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
流水下灘非有意,白雲出岫本無心。
當時若不登高望,誰信東流海洋深。
是親不是親,非親卻是親。
鶯花猶怕春光老,豈可教人枉度春。
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
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
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
大家都是命,半點不由人。
山中也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
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
士者國之寶,儒為席上珍。
若要斷酒法,醒眼看醉人。

積金千兩,不如明解經書。
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
有田不耕倉廩虛,有書不讀子孫愚。
倉廩虛兮歲月乏,子孫愚兮禮義疏。
同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人不通今古,馬牛如襟裾。
茫茫四海人無數,哪個男兒是丈夫。
白酒釀成緣好客,黃金散盡為收書。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
黑髮不知勤學早,看看又是白頭翁。
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藥能醫假病,酒不解真愁。
人貧不語,水平不流。
一家有女百家求,一馬不行百馬憂。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無處下金鈎。
休別有魚處,莫戀淺灘頭。
去時終須去,再三留不住。

饒人算人之本,輸人算人之機。
好言難得,惡語易施。

路逢俠客須呈劍,不是才人莫獻詩。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

不求金玉重重貴,但願兒孫個個賢。

枯木逢春猶再發,人無兩度再少年。

黃金未為貴,安樂值錢多。
世上萬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讀書高。
世間好語書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

牡丹花好空入目,棗花雖小結實成。

欺老莫欺小,欺人心不明。

苗從地發,樹向枝分。
父子和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不分。
官有正條,民有和約。
閒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
幸生太平無事日,恐逢年老不多時。
國亂思良將,家貧思賢妻。
池塘積水須防旱,田地勤耕足養家。
根深不怕風搖動,樹正無愁月影斜。

作者: peterchanchun    時間: 2017-11-16 15:34
學佛不成三大害

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則語言無味。
作者: peterchanchun    時間: 2017-11-25 19:42
三字經  

清版  民國版


清版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粱菽 麥黍稷 此六穀 人所食    馬牛羊 雞犬豕 此六畜 人所飼
    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具    匏土革 木石金 與絲竹 乃八音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此十義 人所同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名句讀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作中庸 子思筆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平治    孝經通 四書熟 如六經 始可讀    詩書易 禮春秋
 號六經 當講求    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    有典謨 有訓誥
 有誓命 書之奧    我周公 作周禮 著六官 存治體    大小戴 注禮記
 述聖言 禮樂備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穀梁    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五子者 有荀楊 文中子 及老莊    經子通 讀諸史
 考世系 知終始    自羲農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 稱盛世    夏有禹 商有湯 周文武 稱三王    夏傳子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湯伐夏 國號商 六百載 至紂亡    周武王 始誅紂
    八百載 最長久    周轍東 王綱墮 逞干戈 尚遊說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并 傳二世 楚漢爭    高祖興 漢業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興 為東漢 四百年 終於獻    蜀魏吳 爭漢鼎 
    號三國 迄兩晉    宋齊繼 梁陳承 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東西
 宇文周 與高齊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傳 失統緒    唐高祖 起義師
 除隋亂 創國基    二十傳 三百載 梁滅之 國乃改    梁唐晉    及漢周
    稱五代    皆有由    炎宋興 受周禪 十八傳 南北混    遼與金 皆稱帝 
    元滅金    絕宋世    蒞中國    兼戎狄    九十年    國祚廢 太祖興 國大明
 號洪武 都金陵 迨成祖 遷燕京    十七世 至崇禎    權閹肆    寇如林
    至李闖    神器焚 清太祖 膺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廿一史 全在茲
 載治亂 知興衰    讀史書 考實錄 通古今 若親目    口而誦 心而維
 朝於斯 夕於斯    昔仲尼 師項橐 古聖賢 尚勤學    趙中令 讀魯論
 彼既仕 學且勤    披蒲編 削竹簡 彼無書 且知勉    頭懸梁 錐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螢 如映雪 家雖貧 學不輟    如負薪 如掛角
 身雖勞 猶苦卓    蘇老泉 二十七 始發憤 讀書籍    彼既老 猶悔遲
 爾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灝 八十二 對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眾稱異
 爾小生 宜立志    瑩八歲 能詠詩 泌七歲 能賦棋    彼穎悟 人稱奇
 爾幼學 當效之    蔡文姬 能辨琴 謝道韞 能詠吟    彼女子 且聰敏
 爾男子 當自警    唐劉晏 方七歲 舉神童 作正字    彼雖幼 身己仕
 爾幼學 勉而致    有為者 亦若是    犬守夜 雞司晨 苟不學 曷為人
    蠶吐絲 蜂釀蜜 人不學 不如物    幼而學 壯而行    上致君 下澤民
    揚名聲 顯父母 光於前 裕於後    人遺子 金滿籯 我教子 惟一經
    勤有功 戲無益 戒之哉 宜勉力
  


民國重定版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荀季和 有義方 教八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曰黃道 日所躔    曰赤道    當中權    赤道下    溫暖極    我中華    在東北
    寒燠均    霜露改    右高原    左大海    曰江河    曰淮濟    此四瀆    水之紀
    曰岱華    嵩恆衡    此五岳    山之名    古九州    今改制    稱行省    二十二
    曰士農    曰工商    此四民    國之良    醫卜相    皆方技    星堪輿    小道泥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陸    有蟲魚    有鳥獸    此動物    能飛走
    稻粱菽 麥黍稷 此六穀 人所食    馬牛羊 雞犬豕 此六畜 人所飼
    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具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青赤黃    及白黑    此五色    目所識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宮商角    及徵羽    此五音    耳所取
    匏土革 木石金 與絲竹 乃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聲    宜調協
    九族者    序宗親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自子孫 至玄曾
 五倫者    始夫婦    父子先    君臣後    次兄弟    及朋友    當順敘    勿違負
    有伯叔    有舅甥    婿婦翁    三黨名    斬齊衰    大小功    至緦麻    五服終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名句讀    禮樂射    御書數    古六藝    今不具
    惟書學    人共遵    既識字    講說文    有古文    大小篆    隸草繼    不可亂
    若廣學    懼其繁    但略說    能知原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孟子者 七篇是    辨王霸 說仁義
    中庸者 子思筆 中不偏 庸不易    大學者 學之程    自修齊    至治平
    此二篇    在禮記    今單行    本元晦    四書通 孝經熟 如六經 始可讀
    六經者    統儒術    文周作    孔子述    易詩書 禮春秋    樂經亡    餘可求
 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    有典謨 有訓誥 有誓命 書之奧
    有國風    有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周禮者    著六官    儀禮者    十七篇
    大小戴    集禮記    述聖言    禮法備    王跡熄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穀梁    爾雅者    善辨言    求經訓    此莫先
    注疏備    十三經    惟大戴    疏未成    左傳外    有國語    合群經    數十五
    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古九流    多亡佚    取五種    備文質
    五子者 有荀楊 文中子 及老莊    經子通 讀諸史 考世系 知終始
    自羲農 至黃帝    並頊嚳    在上世    堯舜興    禪尊位    號唐虞    為二帝
 夏有禹 商有湯 周文武 稱三王    夏傳子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湯伐夏 國號商 六百載 至紂亡    周武王 始誅紂    八百載 最長久
    周共和    始紀年    歷宣幽    遂東遷    周道衰 王綱墮 逞干戈 尚遊說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并 傳二世 楚漢爭
    高祖興 漢業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興 為東漢 四百年 終於獻
    魏蜀吳 爭漢鼎    號三國 迄兩晉    宋齊繼 梁陳承 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東西    宇文周 與高齊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傳 失統緒
    唐高祖 起義師 除隋亂 創國基    二十傳 三百載 梁滅之 國乃改
    梁唐晉    及漢周    稱五代    皆有由    趙宋興 受周禪 十八傳 南北混
    遼與金 皆夷裔 元滅金    絕宋世    蒞中國    兼戎狄    九十年    反沙磧
 太祖興 稱大明 紀洪武 都南京 迨成祖 遷宛平    十六世 至崇禎
    權閹肆    流寇起    自成入    神器毀 清太祖 興遼東 金之後    受明封
    至世祖    乃大同    十二世    清祚終    凡正史    廿四部    益以清    成廿五
    史雖繁    讀有次    史記一    漢書二    後漢三    國志四    此四史    最精緻
    先四史    兼證經    參通鑑    約而精    歷代事    全在茲    載治亂 知興衰
    讀史書 考實錄 通古今 若親目    漢賈董    及許鄭    皆經師    能述聖
    宋周程    張朱陸    明王氏    皆道學    屈原賦    本風人    逮鄒枚    暨卿雲
    韓與柳    並文雄    李若杜    為詩宗    凡學者    宜兼通    翼聖教    振民風
    口而誦 心而維 朝於斯 夕於斯    昔仲尼 師項橐 古聖賢 尚勤學
    趙中令 讀魯論 彼既仕 學且勤    披蒲編 削竹簡 彼無書 且知勉
    火焠掌 錐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螢 如映雪 家雖貧 學不輟
    如負薪 如掛角 身雖勞 猶苦卓    蘇明允 二十七 始發憤 讀書籍
    彼既老 猶悔遲 爾小生 宜早思    若荀卿    年五十    遊稷下    習儒業
    彼既成    眾稱異 爾小生 宜立志    瑩八歲 能詠詩 泌七歲 能賦棋
    彼穎悟 人稱奇 爾幼學 當效之    蔡文姬 能辨琴 謝道韞 能詠吟
    彼女子 且聰敏 爾男子 當自警    唐劉晏 方七歲 舉神童 作正字
    彼雖幼 身己仕 爾幼學 勉而致    犬守夜 雞司晨 苟不學 曷為人
    蠶吐絲 蜂釀蜜 人不學 不如物    幼習業 壯致身    上匡國 下利民
    揚名聲 顯父母 光於前 裕於後    人遺子 金滿籯 我教子 惟一經
    勤有功 戲無益 戒之哉 宜勉力
作者: peterchanchun    時間: 2017-11-25 20:19
《大 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詩》云:『瞻彼淇澳,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懮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戮矣。

《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作者: Perry    時間: 2017-11-27 10:32
感謝分享!

單是信神的存在,或是單靠表面理解佛學,很多時候都不夠充分解開生活面對的疑惑。
加入易學就有很大幫助。


作者: peterchanchun    時間: 2017-11-28 10:41
Perry 發表於 2017-11-27 10:32
感謝分享!

單是信神的存在,或是單靠表面理解佛學,很多時候都不夠充分解開生活面對的疑惑。

請問什縻昰易學呢?
作者: Perry    時間: 2017-11-28 12:37
peterchanchun 發表於 2017-11-28 10:41
請問什縻昰易學呢?

可先到書局買本易經來看看,先拿個概念。有幾年專研,到時才告訴你進一步可學深入些。
作者: 陳柱民    時間: 2017-11-28 15:24
買博士燒剩嘅版本較妥。
作者: peterchanchun    時間: 2017-11-29 00:58
Perry 發表於 2017-11-28 12:37
可先到書局買本易經來看看,先拿個概念。有幾年專研,到時才告訴你進一步可學深入些。 ...

是這個嗎?

繫辭上: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相關討論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2 打開字典        繫辭上: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懮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相關討論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3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繫辭上: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補過也。
打開字典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懮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4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繫辭上: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懮。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體。
5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相關討論        繫辭上: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懮,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為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6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相關討論        繫辭上: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7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繫辭上: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8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繫辭上: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不出戶庭,无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9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相關討論        繫辭上: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10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相關討論        繫辭上: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无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11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相關討論        繫辭上: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此哉!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齊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12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繫辭上: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无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相關討論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作者: peterchanchun    時間: 2017-11-29 01:00
20171128 黃偉民易經講堂 北京借火驅趕低端人口 分析發達命 公冶長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eJK0t4C82Q
作者: Perry    時間: 2017-11-29 12:18
peterchanchun 發表於 2017-11-29 00:58
是這個嗎?

繫辭上:       

找有爻詞的版本有用些。除爻什麽,二爻什麽......上爻什麽的
作者: peterchanchun    時間: 2017-11-29 12:28
Perry 發表於 2017-11-29 12:18
找有爻詞的版本有用些。除爻什麽,二爻什麽......上爻什麽的

多謝指敎.
空拳指上生實解。
執指為月枉施功。
根境法中虛捏怪。
不見一法即如來。
方得名為觀自在。
作者: Perry    時間: 2017-11-29 12:55
中國古代留下智慧太博太精深,丁識也受用匪淺。 大家互相提點奮進就是,不用謝




歡迎光臨 天羅地網 (http://139.162.60.118/) Powered by Discuz! X2.5